《但愿人长久》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课前谈话,了解沟通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给我打打招呼,好吗?


生:(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你一张名片。


生:哈喽,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生:(全班轰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师:我成了“国际友人”!(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


生:刘老师,你好!


师:我又“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兮兮地说)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师:(走过去摸了摸这个孩子的头)这还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邓小平!


师:总设计师?不敢当!不过,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邓小平一样,都是“浓缩的精品”!


生:(众笑)


师:我还想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李老师,他和你一样,也戴眼镜!


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生:调到北京去了。


师:想他吗?


生:想!


师:什么时候最想?


生: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点点头)


师: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诗韵。


师:建议大家给王诗韵同学来点掌声!


生:(热烈地鼓掌)


师:短短的几分钟接触,让我感到,咱们班的孩子真厉害!不但有礼貌,还会联想。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联想,善于学习,我将拭目以待。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喜爱,拉近了和孩子们的心里距离,为上课时围绕文本的对话搭建桥梁。同时,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又蕴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们联想的能力,为调整教学预设摸清情况;二是相机捕捉课程资源,为丰盈教学获取素材。】


二、铺陈意象,诵读入境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我想到了阿波罗号登月飞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战。


师:想象真丰富!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你们会想到这些。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师:不简单!背得这样熟!


生:(争着举手)[]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有点小李白的味道!这两位同学都背诵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来一首其他诗人的?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背?(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在小声地,急迫地说,“我!”)好,把这个机会给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师:据我所知,我们在课文中,没有学过这首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


师:了不起,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从课外书上去获得知识!


生:(老师带头,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在古代,月亮是许多诗人,词人,文人描写的对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不是诗,而是词。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苏轼的大文学家写的。请大家欣赏。


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完全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情景中)


生:(回过神后,热烈鼓掌)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从月亮的意象入手,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统整,更为学习课文铺设情境。】


三、自读自悟,多元感知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师:(抽读生字新词)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刘老师,“婵娟”是什么?


师:是呀,“婵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绢”?(众笑)


生:不是!“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嗯……(语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伟大发现”?


生:(全班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棒极了!但,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摇摇头)


师:谁来帮帮他?帮帮这位问题“发现家”?(众笑)


生:为什么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抄下来?


师:不是“抄”,而是“引用”。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这里,老师不讲。还有问题吗?


【“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能读书。有的问题当场解决,有的问题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师:(环视整个课堂)没有了。那,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生:(静静地,默默地读。仿佛能让人感到学生思维在悄悄地流淌。)


师:读书贵在静思默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不定,你就是当代的“苏轼”呢!


生:(眼睛里露出兴奋)谢谢老师!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你读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体会到,月亮圆了,人更想团圆。


师:你读出了“团圆”!


【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颇见教师功力。】


三、重点开掘,直抵心灵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很好!但,不论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团圆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书)——


生:(全班齐)“手足情深”基础上的。


师: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齐)团圆!


师:因团圆不成而——


生:(全班齐)祝福!


【一放,一收,张弛有度。在此聚焦,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开启了直抵心灵的航程。】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自由读读课文,像刚才那位“未来的苏轼”一样,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勾划)


师: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来,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课文中的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这样汇报,有根有据,好!(竖起大拇指)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众笑)


【诙谐,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还帮他补充一点: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师:继续交流。


生:我从这里看出“手足情深”:(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夜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言之有理,好!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


师:我敢肯定,你的发现很“伟大”。别紧张,慢慢说。(走近发言的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俯身倾听)


生: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手指拇计算?


生:屈指算来。


师: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什么?谁来表演表演。


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么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么样?真让人担心啊!


师: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又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又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众生鼓掌)


师:(满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挂在天空中,只能听到他人团圆的欢笑,只能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对又圆又亮的月亮说,让弟弟回到我身边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请继续交流。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悟天开”。这里抓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来”,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个阅读渐入佳境。】[]


生:(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与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着。


师:这场景,让我们想到李白的——


生:《静夜思》


师:想一想,该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亲人。


【诗文参照,丰盈文本。此乃薄书读厚之法。】


师:还可从有别的地方读出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吗?


生:苏轼对弟弟的这番手足之情深到极处,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埋怨月亮,更说明他对弟弟的感情很深!(板书:埋怨)


师:那你就来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深情并茂)


师:好!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已经看出,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


四、切己体察,哺育心根


师: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对弟弟说,“秋天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对比,境异情同。在对比与对话中拨开情感的云雾,让孩子们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师:请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体会)


师: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你体会到什么?


生:苏轼心里很难受。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请你读读这段,读出思念时的难受。


生:(读)


生:苏轼心里很忧愁,因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忧愁。


生:(读)


生:苏轼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祝福。


生:(读)


生:苏轼心里也有一丝宽慰,因为虽然他和弟弟远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


师:来,读出思念时的一丝宽慰。


生:(读)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又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孩子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极富诗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师:在古代,苏轼除了这样想,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播放课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及其画面)


生:(观看)


师: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这里的“情”不再单单指手足之情了,还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师生之情。


生:……


师:人间还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们都可以这样祝福——


生:(齐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到这几句词,你会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让我们来为他们祝福吧!王诗韵,你开个头吧!对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师说两句。


王诗韵:李老师,你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我不会忘记你!记得你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问题,我一直在耍铅笔,没有听清楚题目,你并没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复了一次问题,叫我坐下,想想再说。现在,我要用刚学过的苏轼的话,来祝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以及听课者都一起鼓掌)


师:(激动地说)我为你们李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师,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诉他!


【这里,特别让王诗韵同学来说,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结构上,与“课前谈话”形成照应,浑然天成,足见教师的课堂生成和驾驭能力。】


生:我要对我舅舅说。


师:说吧,直接对他说吧。(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


生:舅舅,你到英国读书,走了将近两年了吧?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念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对黄秋雨说,祝他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师:谁是黄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学,浙江的。现在他回去读书了。


师:哦。那用刚学的句子,该怎么说?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生:我对电视剧《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儿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说,思路打开了!


生:我对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苦的小朋友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你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师: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听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能听见!


生:我想对我妈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妈妈是在去年出车祸离开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师:(走过去,把这位小男孩搂在胸前,眼里闪着泪花,哽咽着说)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摇头)


师:这样吧,我把这几句苏轼的词写在我的名片上,送给你。有困难时,给我打电话,好吗?(一边说,一边写名片,然后双手递给那位小男孩)


生:(点头)谢谢刘老师!


师: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许多祝福要说。(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序曲奏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说了。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唱完,教师示意学生哼着歌曲,离开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现。此情此景,“语文课”的概念已经淡而远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达和默默祝福。然而,这正是我们久违了的“语文课”,用言语哺育心灵的语文课。用刘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的语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语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在他们的血液里奔涌,向他们人生的所有空间,所有时间延伸,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