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教学案例之一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思考。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部分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己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己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