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培养习惯
三年级学生喜欢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对于本课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展开,课前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学会做上记号,然后随着预习进一步深入,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如:生字查字典、部分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找近义词理解,还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课外拓展去解决。在课堂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习惯,总结预习方法。
阅读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选取信息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是用自己大脑中的储存(知识经验)与阅读材料加工,经过思考内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相当于认识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教师的指导是帮助学生有重点的选择的过程,根据目的突出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更多地吸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教师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缺少主体学习中的自主体验,一切灌输对于真正提高其能力都是收效甚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完成表格,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并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的不同处。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生生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地学习,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动物的休眠》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说明文,语言活泼,表达生动。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朗读贯穿全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读理解课文,了解动物休眠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有趣。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领悟的过程。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先自读,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再由男女生分读, 感知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在交流品读中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和活泼,以读促感,以感促读,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促进学生将书上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始至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三、创设情景,训练表达
按照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课外延伸,训练表达时我发现学生能按要求将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由于课时已接近尾声,此时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消退,我发现说的过程似乎有些走过场,为表达而表达,学生的说话训练有些流于形式。课后,我进行了多次反思,思考其中的原因,探究改进策略。我想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关注学生的已有积累,障碍点,发展点,不要受教材的束缚,追求实际教学效果。
因此,我对最后环节重新进行了修改:请学生根据各自收集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种动物冬眠或夏眠,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加上肢体语言,自述动物的休眠特点。这样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这一情景创设符合此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他们一定很有兴致地假设自己是一种可爱的动物,配上肢体语言有形有色的地介绍。这样,学生的浓厚兴趣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2、关注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自述的方式是科普说明文,在表达上一种突出的特点,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动物的休眠知识,将课程资源拓展和表达方式巧妙地整合起来,拓宽了学生视野。
3、关注学生的发展
用第一人称自述动物休眠的过程中学生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限制,需要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感知,体会。这一语言训练为将来学生在中高年级学习自述转为转述做好充分的准备。初步感知自述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当然,这一修改设想也只仅限于书面,如果今后有机会再教这一课我一定尝试着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