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样》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我的五样
【教学构思】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文质兼美,情理兼顾,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用她最不愿舍弃的笔,生动细腻地记叙了一次亲身经历的心理测试的全过程。从中“我”经历的“选”和“弃”的痛苦和艰难,不仅给读者美文的享受,而且还给读者情理的震撼。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考虑到单元要求、学生能力和课文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单元的课文,篇幅都较长,为了很好的理解课文,必须以整体把握和内容浓缩为前提。基于此,这篇文章应让学生在快速阅读基础之上,从方方面面的议题中联系课题、浓缩内容,归纳概括。简单的说,就是“选”   “弃”    “议”。具体说就是:“选生命中的五样”   “弃生命中的四样”   “议生命中的一样”,这样一来,内容浓缩了,思路也清晰了。
    二、品味描写,体会感情
本文的可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作者在“选”“弃”过程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文段在文中随处可见,例如:第10一12自然段写自己对父母、孩子和爱人的惭愧之情。第24—3l自然段写自己放弃“水”“空气”时的痛苦和艰难,无不令人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品味这些文段,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个性追求、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处理好这个环节,文理兼顾,一举两得,更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感铺垫。
三、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人生的内涵很广,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宜早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尽管他们现在的遗择不一定一生不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思索必将影响他们人生。因此在课文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可模仿课文形式,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五样”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注意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说说选择和放弃的理由。通过以上三个环节,争取做到由外入内、由文入理,文理兼顾,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自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路的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两该是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如果老师出个题目——说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以及这五样东西中最宝贵的一样东西。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此环节设计在于提出问题。储备思维,引而不发,调动兴趣。)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l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一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l一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
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此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单元提示中“通过略读方法,把握
内容”的要求,也考虑到了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落实了新课标“整体感知文本”的要求。)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义思路
    (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从外而内的理解课文。既完成了单元提示中“理清课文思路”的要求,又为进一步品析课文做好了准备。)
    1.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课文以时问顺序按“留”   “弃”   “议”的思路展开全义。
    2.从表达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教师应对方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b.提示“留”   “弃”  “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此环节是课文解读由浅入深、由文入理的阶段,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开始走向统一的阶段)
    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南,同桌问可互相交流。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传不说那种精妙之处。
    教师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
    3.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本义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整体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师应对办法:a.抓第41—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课时
    五、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更是为了实践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其人文性。)
    1.在纸上写出你生命中的五样,然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模仿课文形式,先让学生选择,然后放弃,增加生活体验,引出对人生追求的讨论。)
    2.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南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b.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己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
    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捕写。
【教学后记】
    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心中是有隐忧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五样》中涉及的人生和生命的沉重活题,对刚刚踏入中学大门,对人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初一新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可两节课下来,特别是第二课却令我感触颇多。不为圳的,只为他们在选择时的激动与郑重,在舍弃时的无奈和沉痛,以及在诉说“选”、“弃”时有些同学泪流不止的面容。这倒使我获得-一个重要的启示:情感的共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并不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是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产生共鸣的问题上获得了超常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第二节课才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们在个人情感和课义中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时获得了相应、相关的感性和理性经验。这就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能力支持。
    因此我觉得阅读课上一定要解决如何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问题。这就必须做到知己(吃透教材)知彼(了解学生),从文章中找到适当的“线索”去“引爆”学生的思想,去开启学生“自我体验”的天窗(例如第二课时中让学生模仿课文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五样”,然后放弃。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和“导火索”)。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其涉及的题材、内容、时空多么广泛、多么不同,但有一点肯定相同:每篇课文一定有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捷径,每篇课文一定有一个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找到它、利用它,我们才能真正迅速而有效地把学生导入阅读之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