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读书》教案设计之二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本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以“商人捡石头”的故事引入来比喻读书,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书是最贵重的珍宝。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阐明了读书的益处,激发了读者的读书热情。


我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在于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运用喜欢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取代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性体验取代课堂的众口一说,千篇一律。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激趣引入、增加兴趣


一开始,我用谜语来导入: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请学生说一句有关书的比喻句,感性的让学生体会到书的重要性。


二、自主阅读,感悟语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本文层次分明,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文中的一些语言的内涵是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5-10节上,先师生配合朗读,找出课文列举的读书的五种好处,再将这部分的内容,设计了一个“学习包”,分小组学习。要求:各组长打开学习包,选择你们喜欢的那一节,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每小节的学习要求分别是——


第6节:造句(阅读新体验3),提示:① 读句2遍;② 思考1、2分句是什么关系?3、4分句与第1、2分句又是什么关系?


第7节:质疑问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第8节:① 理解“悄然”“赏心悦目”的意思。② 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意思?


第9节:① 如何理解这里的“偷”和“装在自己的脑子里?”② 既然说“偷”,为什么还说好呢?


第10节:“丰富的人生”指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学习情况,并作交流。(交流方式自定,朗读可自读、挑战读、邀请读;问题可自答,也可考其他小组……)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采取“读——找、画——议——读”的方法,从文章中找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


三、读写结合,提高表达


课后是一道造句练习,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读例句了解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一、二分句是并列关系,第三、四分句与第一、二分句是转折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寻找内容,不要局限于书中的内容。可以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或优缺点,也可以联系家庭生活,如物质上——贫乏,但精神生活很富有等等,总之,内容要丰富。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认真帮助学生纠正语病,训练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本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如课文开头以故事引入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写作方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主题。课文的第5~10小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阐明读书的益处,这样的表达主题鲜明。所以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的设计,让学生不断积累这些表达方式,模仿这些写法练一练。


反思本课的教学,有优势,也有不足。在设计第2环节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问题太散,因而淡化了课文语言的内在体验,在讨论过程中,我注重多数学生的热情参与,注重讨论过程的紧凑,而忽视了另外一部分不善表达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重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所有孩子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