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知天下》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描述及理解。
2、理解信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对技术的理解和态度,一切都是仆从,而技术也是为人所用。
2、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敢想敢创敢做的魄力。
情感目标:学习本文作者对信息高速公路前景的展望,联系当今世界,互联网、信息化……立志勤学,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而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重点难点:
1、了解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学习围绕中心,合理的安排顺序去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2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283.7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50,000人。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他的继母,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19岁退学,与同伴创办电脑公司。后改名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88年1月,将总裁一职让给史蒂夫·鲍尔默。盖茨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36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纯资产550亿美元,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
盖茨曾就读于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对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 在那里他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住在一起。
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 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三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致力于长期的发展,从目前每财年超过4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就可看出这一点。
1999年盖茨纂写了《未来时速》一书,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问题的。这本书在超过60个国家以25种语言出版。
《未来时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Amazon.com列为畅销书。盖茨的上一本书,于1995年出版的《The Road Ahead》(未来之路), 曾经连续七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盖茨把两本书的全部收入捐献给了非赢利组织以支持利用科技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
二、未来世界:
在下一个年代里,成功的企业将会是使用数字工具重新创建其工作方式的企业。这些企业将会快速地做出决策,有效地行动,直接正面地接触其客户。我希望您读完本书时,会对在未来10年中将发生的积极变化充满激情。走向数字化将会使您处在一个变化着的冲击波的前沿,而这一冲击波将会打碎旧有的商务运作方式。数字神经系统会使您以思考的速度经营商务——它是在21世纪成功的关键。
三、问题探究:
1、课文从整体上来看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理清课文的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1-2)是个引子,提出说明的中心:信息高速公路不会减少人们用于社交的时间。
(二)(3-7)简要介绍了信息技术为人们的交往带来的便利。
(三)(8-27)介绍了作者建设中的高度信息化的房子,具体阐述信息技术是如何服务于人的。
2、作者说:“我想要一所能采纳不断变化的尖端技术的房子,但其风格应是平易近人的,应当毫不含糊地显示出技术只是仆从而非主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想要建造的房子采用了什么尖端技术,如何显示出“技术只是仆从而不是主人”。
作者想要建造的房子将要采用许多先进技术:(1)电子别针,可以把来宾与房子的服务接通;
(2)智能化的电子设备,可以满足甚至预见你的需求,给你提供最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3)链接互联网的设备可以为你提供各种公众信息;
(4)巨大的电子数据库,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资料。所有这些技术,都是着眼于人的需要,为满足人的种种需要而设,高度智能化,使用方便简单,完全是服务于人的。
3、在课文中,作者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阐述了信息高速公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课文中所说的种种便利,并举例说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乐观而积极的态度。
(1)便利:
信息高速公路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快速、准确,使人们“足不出户知天下”,为人们的交往带来更多的便利:1、使得人们与远方亲友的联系更为容易;2、可以为人们找到新伙伴;3、可以使身处异地的人们进行联网游戏;4、可以为人们找到共同兴趣者的社团。
(2)举例说明课文中表现作者乐观而积极的态度:
44页:对信息高速公路的种种担心之一,……我认为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
45页:现在我们与我们可能会喜欢的人联系的方法是很有限的,但网络会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确信我们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独一无二的能力帮我们找到共同兴趣者的社团。
46页:在他那个时代是个奇迹,而如今这已是每辆汽车收音机的标准特征。
47页:房子将用这一信息尽量满足甚至预见你的需求——一切都可能以不强加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构思一个发生在这样一所尖端科技的房子里的故事。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的触角像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蚁的触角像一串______________________;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目中“鼻子”加上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加点词“有的”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⑥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⑦段“因此受到启迪”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启迪”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生学家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请根据触角的特点,具体描述其在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运用。
【试题答案】
1、昆虫的“鼻子”——触角 特殊含义
2、增添说明文的趣味性
3、C B E A D
4、举例子 列数字 昆虫嗅觉器多,嗅觉灵敏
5、“有的”表明昆虫的触角并非同时具有这些功能,所以不能去掉
6、昆虫触角的其他作用
7、昆虫触角具有各种功能 模拟触角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
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