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l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l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导入: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把握课文 

(一)朗读课文. 

(二)检测预习: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释义: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 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诵读。 

②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A.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习题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四.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如: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练笔: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一段“浓抹”。师点评。(提示: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别看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起来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四.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作者邮箱: huhu12758661@sina.com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