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播放地震视频。
老师:能说说发生了什 么事吗?(板书:地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
老师: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课件出 示:1994年1月17日,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侵袭了美国洛杉矶。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美国作家马克•汉林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文章,后来被介绍到了中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教学伊始,教师直接用地震视频冲击学生的认知世界,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受到“地震”这一人间灾难。通过文字介绍美国洛杉矶地震,直接引入课文,奠定了本节课的情感基调。一句“地震无情人有情,”转折,迅速将学生的视线拉回,由地震的残酷转向地震中展示的人间真情。】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故事到底讲述了父子之间的什 么事情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
检查词语:
(1)混乱 昔日 废墟 **** 瓦砾 砸着
(2)颤抖 疾步 拥抱 绝望 悲痛 血迹
分组读词语后,结合课文内容,能用上前面的词语说说课资料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
【扫清阅读障碍是学生实现顺利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将文中的词语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地震的画面,第二部分展现了人们在地震中的表 现。运用词语,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体现了教师给学生一个台阶的作用,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讲述文中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细研父亲的了不起)
老师: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位父亲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儿子开辟出了一条生命的通道,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1.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2.研读句子。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有找的跟他一样的吗?一起来读读,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呢?板书:挖
老师:时间长。挖了多长时间啊?36个小时,相当于两个白天加一个晚上,也相当于我们的54节语文课。多么漫长的时间啊!那作者为什 么不直接写这位父亲挖了36个小时呢?我们分别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话,看看效果有什 么不同?[]
出 示课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对比读,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老师:挖得很艰难:怎么看出来?你能把艰难读出来吗?这两个句子话写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很艰难,要读出那种艰难,我们的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一些。师范读。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朗 读。
出 示:父亲的挖掘工作是如此的艰难,他是怎么样挖的呢?透过这灰尘、血丝,透过这破烂不堪的衣服和遍体鳞伤、斑斑血迹,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场面呢?请学生说。
让我们拿起笔,请你写下父亲挖掘时的情景。老师提供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需要可以选择使用。
出 示句式:我仿佛看见父亲 。
【聚焦课文中重点细节,进行深度开掘,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父亲挖掘的过程是文中最感人的部分,最能体现伟大父爱的部分,教师通过对比阅读,体现父亲挖掘的时间长,特别是36小时相当于多少秒,多少节课,更加形象具体可感,让学生有了鲜明的心理体验。教师通过随文练笔,让学生触摸父亲挖掘时破烂不堪、血迹斑斑的场景,体会挖掘的艰难。为了让学生关注到父亲是如何挖掘的,教师再一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台阶——动词。教师提供了十几个动词,学生在练笔时有了思路,也就有话可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为可贵的一点是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同时关注文本背后的东西,做到了文本的适度细读。】
老师:父亲就这样挖啊挖啊,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个“再”说 明什 么?(曾经有人来阻挡过他)都有哪一些人阻挡过他呢?请你用笔划出来。(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有些人是指其他孩子的父母]
面对这一片废墟,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绝望,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就让我们也来劝劝这位父亲吧!
引读: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他们中的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说:……
这位父亲问:……
警察走过来说:……
这位父亲问:……
一位记者走过来劝他,一帮医生走过来劝他,一群志愿者走过来劝他……
这位父亲始终只有这么一句话:……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永不言弃(板书)的精神品质。
这些劝阻过这位父亲的人,后来为什 么再也不阻挡他了呢?(大家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品质失常了。)
老师:真的失常了吗?(没有)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 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那就是——[]
出 示:不论发生什 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不论……总……)
【在这一部教学中,教师没有细致的讲解,而是通过角色转换,在朗 读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别人这样做是对的,而父亲这样做更是不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孩子,显示出父爱的力量。方法简单,但确是最有效的。】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学生:不论发生什 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老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学生:不论发生什 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老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学生:不论发生什 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 么?(责任、信念、爱、不离不弃……)请把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面。
(在多次回环诵读中,父亲的挚爱不断地升腾,不断冲击学生情感。)
四、多重感悟,全面建构
1. 今年的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市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几万人的生命在一瞬间被死神夺走。这期间,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出 示汶川地震中的文字材料: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孩子的父亲从下午就开始挖,一个人默默地挖,很快,他的双手就流血了。****战士来了,看着他掉光指甲的双手,他们来帮他挖。父亲呼喊着儿子的名字,挖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终于挖到了他的儿子。他忽然笑了,很温柔地笑了,他的儿子已经死了,而且被压得变了形。父亲把儿子擦干净整理好,抱着儿子坐了一夜,偶尔还亲亲儿子。天亮了,运尸体的车把他的儿子拉走了。最后,他一个人转身走了。****战士说,那个父亲两手食指的第一自然段骨头都挖断了。
2.同学们,虽然这位孩子没有得救,但是父亲这份如大山一样的爱还是感动着你我,感动着我们在坐的每个人,我想大家对于父爱,也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来听听这些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3.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感悟父爱》,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请大家一起读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距离学生还十分遥远,但是5.12地震之后,学生对于地震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洛杉矶大地震反而感觉没有太大的震撼。教师在这里直接调用了5.12地震中的资料,让学生重新面对这次灾难,面对这次灾难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本节课变得更加丰满。最后齐读一句关于父爱的名言,再一次升华对父亲形象的认识,让整节课回荡在沉重的爱的旋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