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森林》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另外三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画家把树“画得像极了,看上去好像只要刮过一阵风,白杨树的叶子就会抖动,松树和云杉的枝条就会摇晃起来似的”。结果怎样呢?


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相互交流发现。


是啊,这么明显的青草、小花,画家都没有注意到,多疏忽呀,所以他很乐意地重新画了一幅,还加上了青草和小花。这时,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3、怎样用读来体现画家的得意?抓住“得意”一词来体现。


谁能演一演?(你觉得怎样得意就怎样演)


评评演得怎样?(可以从表情、动作、朗读的语气等方面去评演)


互相学着演一演,比一比谁是个最得意的画家。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可是,过了不久,树木又开始干枯,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6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画家为什么忘了画蘑菇?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认识“找不到,并不等于没有”)


是啊,森林里还有一些我们不是经常看到的事物,但是它们却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提醒得多好啊!我们去读他们的对话?


指导朗读:抓住“可不是、怎么、不过、不是、都能”等词语读出画家自责同时又想申辩的样子。抓住“找不到、不等于没有、一定”等词语体现的态度。


分角色朗读。(可戴上的头饰)


2、画了蘑菇以后,为什么树木继续枯死了呢?读读第7自然段。


画上了虫子以后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读?


品读:画家真的是很满意了。读时,强调“真的,很满意......”


3、不久,怪事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朗读第8自然段。看到这种情景,画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苦恼,悲伤)


谁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呢?演一演,演的时候自己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都怪你、整个、都吃光了”;表情“惊呆了、满脸悲伤”。


4、谁愿意帮帮这可怜的画家呢?学生畅所欲言。


(可围绕着第9自然段的内容说,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谢谢你们的帮助,画家接受了你们的意见后,立刻修改了他的画。他刚一画完,森林里的青蛙就......小鸟发出了......


(让学生自己自学第10自然段)


四、课外拓展,主动发展


1.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满意了,消失在画家画的森林里了。


同学们,你们满意了吗?


(预设:如果没有学生说不满意。教师可以说:老师还有点不满意,我看见过的森林还有......)


激发学生去说森林里还有什么?


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聪明的。这样的森林更美丽了......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不管是高大的还是微小的,不管是人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3、如果让你画森林,你能画出一座美丽的森林吗?


4、那你们也学一学画家画一座森林吧!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笔、死、显。


2、学完了课文,这几个字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读一读?


3、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呢?(识记字形)


4、谁来提醒大家书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5、教师一边指导一边范写。


6、学生上台书写自己最喜爱的字,大家评写。


7、集体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古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