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狐假虎威》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识记文中生字,指导书写“虎、茂、派”。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
      [结合上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发展想象力,并通过表演及引发争论,感悟狐狸心理和语气。不仅重视语言的感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
     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 ,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1)自愿结合练习。
    (2)带上头饰进行表演。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创设时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一、学习《鹬蚌相争》,了解内容,理解寓意。
  二、编排课本剧,通过表演、评议理解语言,体会感情。
  三、改编课本剧,鹬和蚌如何能不被渔翁抓住。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