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鸟》教学案例(一)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案例一:


老师上二年级《父亲和鸟》,当老师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看到树枝在动就知道林中有鸟”这一现象时,两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都是说“父亲非常观察鸟”、“父亲非常仔细地观察鸟”,老师很无奈地说出了答案“父亲很了解鸟”。后来,老师组织学生表演朗读“父亲突然站定,朝蒙雾雾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意在让学生能结合句子中的“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几个动作来表现父亲的细心。结果,原本特别爱表现的低段的学生却有些不知所措,前后三个学生的表演朗读只有毫无表情的读,没有一点动作的演示。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会出错呢?学生的表演为什么这么笨拙呢?


感言:在阅读教学中,该不该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如果缺少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或者对话的时间少得可怜,或者走走过场,就会出现上述现象中语文味不正甚至完全颠倒黑白的错误。在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案例二:


学习语言案例《父亲和鸟》学生提出“为什么焐得热腾腾的”这一问题,老师问:“焐”什么意思?学生答:“很闷、很热”。这时老师没有急于校正学生的回答,而是组织了一个动作演示的活动。老师讲述到“在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地吹着,……”一边讲述冬天的寒冷一边请几个学生走上讲台,紧紧地靠在一起,告诉学生这就是“焐”,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很温暖、热腾腾的”。然后组织朗读。上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老师对词语理解的设计而叫绝。但是老师并没有就此搁浅,而是继续进行:“你能给热腾腾换一个词语吗?”学生报出“暖烘烘、暖洋洋、热烘烘”之后,老师提供了“热乎乎”一词,让学生从中选一个记在课文中(为什么选一个呢?多多宜善。)老师自己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多到位的词语积累!由读正确到理解正确到积累到位,一层一层,层层深入,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感等就在过程与方法的展示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效吧。


案例三:《父亲和鸟》在理解词语时,老师问:“喃喃地说是怎么说?”学生很诚实地回答:“不知道。”老师马上接上去说:那么老师给它换几个词:"他轻轻地说”,“他慢慢地说”,“他自言自语地说”,老师边换词学生边读课文。然后老师问学生现在明白“喃喃地说”是什么意思了吗?学生很容易答出来了: “轻轻地说、慢慢地说、自言自语地说”。我很欣赏这样巧妙的设计。其实说句心里话,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引导地很累时,也许第一个反应是责怪学生不配合,或者怪学生学习基础差,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设计有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有问题。在这一方面这个镜头应该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感言:学习语言的渠道当然语言学习的渠道很多,课文是一个主要渠道,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值得学生模仿的词、句或段进行学习。积累“热腾腾”式的词语就是一种语言学习。学生语言与教师语言也是学习的渠道。所以面对大班教学,教师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练笔的机会,并在学生练习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和精彩的答案,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质量。 这是我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