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
二. 重点、难点:
《列夫·托尔斯泰》
1. 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 了解作者茨威格,了解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再塑生命》
1. 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 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 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4. 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 新课讲授:
(一)《列夫·托尔斯泰》
1. 字词:
胡髭(zī) 长髯(rán) 鬈(quán)发 黝(yǒu)黑
滞(zhì)留 炽热(chì) 愚钝(dùn) 禁锢(gù)
轩(xuān)昂 犀(xī)利 侏儒(rú) 盎(àng)然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锃(zèng)亮 甲胄(zhòu)
粲(càn)然
滞留:停留不动。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的。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2.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3.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4. 深入剖析: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说说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二)《再塑生命》
1. 字词掌握
搓捻(cuō niǎn) 觅(mì)食 惭愧(kuì) 譬(pì)如
栖(qī)息 小憩(qì) 遨(áo)游 冥思遐(xiá)想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光无语的世界里,成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的生活下来了,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3. 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①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③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2)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热爱和感激。
(3)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莎莉文老师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 问题探究
(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5. 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教学设计>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基础训练
1. 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搓捻(cuō niǎn) 恍然(huǎnɡ) 迁徙(xǐ) 钥匙(yuè)
B. 绽开(zàn) 譬如(pì) 觅食(mì) 预兆(zhào)
C. 截然(jié) 繁衍(yán) 喷水(pēn) 利爪(zhuǎ)
D. 涨红(zhànɡ) 筑巢(cáo) 遨游(ào) 栖息(qī)
2. 下列句子中出现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B. 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雨,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楞了片刻。
C. 直到有一天,抵档不住那繁花满枝、香味扑鼻的含羞树的绣惑后,才克服了……
D.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侵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3. 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冥思遐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_______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_______,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 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 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 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 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5. 下列句子中未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B. 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6.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
A. 老师的帮助,使我认识到了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
B. 新近落成的首都博物馆,以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参观者。
C.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研究日益庞大的宠物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管。
D.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赛场上运动员正常发挥的关键。
(二)综合性学习
7.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分别选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除课本节选的内容外,你还了解这些古典名著的其他内容吗?请从这三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所选名著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该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所选名著: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①:________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______
人物②:_________________ 故事:_________________
8. 调整下列语句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调整后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B.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C.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9. 仿照下面的例句,按照所给的提示,发挥想像,续写句子,表达你对美的感受。
例句:老师说:“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仿写:农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特·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答: 。
11. 下面是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年份 1999年 2003年 2005年
图书阅读率 60.4% 51.7% 48.7%
网上阅读率 3.7% 18.3% 27.8%
(1)从表中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调查结果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文段一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2.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6. 文中②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爱”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爱”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⑤处莎莉文小姐对“爱”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致爱丽丝
人们聚集在像宫殿一样的大厅里,一场盛大的圣诞宴会和舞会正在进行。大厅四周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带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舞姿翩翩谷嗣强炖值男ι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可是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却与这豪华的舞宴无关。
贝多芬的经典钢琴曲《致爱丽丝》,我们也许都听过。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的经历。那一天,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发现了一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
“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人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来到了雷德尔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昏暗的房间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心底的激情顿时化作了美妙的声音,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
“不,要感谢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她吧——可爱的小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了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
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
21. 作者明知《致爱丽丝》的诞生与“豪华的舞宴无关”,为什么要用第一段描写舞宴?
22. 雷德尔老人为什么要“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
23. “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4. 请结合故事说明,贝多芬为什么要把他的这首乐曲献给爱丽丝?
25. 通观全文,可以看到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26. 对教学设计>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现了小爱丽丝美丽的心灵。
B. 贝多芬充满激情的弹奏,让老人最后一次亲眼看见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
C. 贝多芬记下了乐谱,带着它走遍了世界,《致爱丽丝》才成了经典。
D. 圣诞之夜的豪华舞宴是快乐的,雷德尔老人昏暗的小屋里也涌进了快乐。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D
2. C
3.
(1)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于一知半解;
(2)指某种心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3)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描述或说出;
(4)深入思考,想尽办法。
(5)人的外表;风度。
(6)束缚,限制。
(7)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8)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4. B
5. A
6. D
(二)综合性学习
7. 答案略
8. 答案:C A B D
9. 答案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一种丰富富饶的美。”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10. 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答“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也可)
11. (1)结论:网上阅读率在逐年提高,图书阅读率在逐年下降,2005年首次低于50%。
(2)肯定态度:由于网络具有快捷、信息丰富等优点,吸引了一批读者。比起图书阅读,它的叙述评论更新更快,是大势所趋。 否定态度:网络阅读不能取代图书阅读,图书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网络阅读是文字阅读的一种补充,但对文字阅读的冲击太大不是好事。
(三)阅读
文段一
12. 须发特点 勾画了人物轮廓,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提示:此题可综合全文,根据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13. 分三层:第一句,总写须发特点,二、三句,具体写须、眉、发,四、五句,总写,多角度描写。
14. 比喻。突出了须发的浓密。
提示:抓住“植被”、“空地”二词加以分析即可。
15. 直接描写、比喻、比喻夸张连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提示:抓住文中关键的或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品味。
文段二
16. 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提示:此题可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理解的用意及含意。
17. 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提示:此题可结合后文分析语句所揭示的含意及发展层次。
18. 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文意揣摩人物心理意图的能力。
19.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将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20. 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文段三
21. 反衬圣诞之夜贝多芬、爱丽丝和雷德尔老人的清苦。(舞宴的豪华与贝多芬、爱丽丝和雷德尔老人的清苦形成对比)
22. 因为他终生热爱大自然,觉得不再看一眼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23. 用神父的拒绝与贝多芬的帮助造成对比,表现神父的冷漠,反衬贝多芬的善良。
24. 爱丽丝在圣诞夜的寒风中为垂死的邻居奔走求助,让老人得到了满足,也让贝多芬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她善良可爱,如同天使一样。
25. 贫穷孤独(充满苦难),高傲,善良(乐于帮助穷人),心底充满激情,极富艺术才华,给世界创造了永久的欢乐。
2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