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敬畏自然》《与天地精神往来》《庞贝梦魇》

 
《敬畏自然》
1、作者简介
詹克明,一九三九年生于北京,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生物链断想》等。
 
2、品思题目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它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样一览无遗”,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是令人畏惧的。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3、探寻背景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提醒人类关心和爱护地球,并且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家园。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一位对人类有着深沉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詹克明先生在《敬畏自然》中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并流露出对人类现状深深的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4、资料链接
近几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海洋兴亡,匹夫有责
2005年             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
 
5、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点明大自然的两面性。
第二部分:作者以丰富的科学知识着重描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先天不足”。
第三部分:进一步警示人类,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6、重点语段品读
(1)从“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到“总是斯斯文文地猜谜该有多好!”
    作者用比喻的形式,总写大自然的两面性,阐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无论自身还是自身以外,都有着无限的未知,人类就生存于无限的未知之中。
(2)大自然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样一览无遗
先总写人类祖先和当今一些科学巨匠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然后从大自然的数学,如黄金分割数等的奇妙与深邃,来阐明大自然的无限;又从一滴水简单下落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来阐明大自然的复杂;接着又谈及我们身边存在的“谜洞”和“漏眼”进一步阐述大自然的复杂。作者以丰富的科学知识着重描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先天不足”。
(3)静观自然——人类不过是个先天不足的业余研究者
本节作者深刻地反视人类自己,“静观自然——人类不过是个先天不足的业余研究者”。
其后,作者又以哲学的视角,揭示大自然中存在着无限的“未知”“非知”,人类即便如孙悟空般有能耐,也跳不出大自然这如来佛的手掌,发人警醒!
文章的最后四个自然段进一步警示人类,“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发出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自然中和合万事,颐养天年”的号召。
 
7、本文的写作特色
(1)浅显平易   文章选用了大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来阐明科学理念,尤其是对“一滴水的下落”的描述和阐释,让人容易理解。
(2)生动幽默   作者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熟练驾驭文字的语言大师。试看以下句子:
人啊!凭你这点本事休想跳出“未知”罗网的盘丝洞。
活着并不难,不信,你去问牛。
(3)富含哲理    作者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博大的情怀关注并期盼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语言富含哲理:
科学只有植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远保持新鲜。
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
 
[相关练习
1、注音
戏     偏       繁      奖          混沌     
蝙蝠     论       逆       烟         潮     沉
妊娠     狭       养天年
 
2、解释词语
俯拾皆是                       侃侃而谈                 一目了然
失之交臂                       寿终正寝
 
3、近义词辨析
诞生     诞辰
湮没     淹没
变换     变幻
沟通     勾通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人类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感官与大脑,在维持其生存之余还有兴趣研究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纯属业余之“副业”,完全是好奇心所       
(2)鲁迅成名之后的生活,一半在北京度过,另一半在上海度过。他的后半生    可以用“双城记”来形容。
(3)一个不善经商的人经不住下海热的诱惑,以为      弄潮就能大把捞钱,      抛弃自己的事业去下海。
A. 驱使    简直    一旦/乃至              B. 驱赶   几乎   一旦/于是
C. 驱使    几乎    只要/于是              D. 驱赶   简直   只要/乃至
 
5、思考:围绕“人对自然应该有正确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作者在文中表述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
1、注音
xī   tǎn  yǎn   yè   hùndùn    yān    biānfú    bèi
wǔ  cōng  xī nì  rènshēn   ài    yí
2、解释词语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种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寿终正寝:旧时指年老病死在家中。比喻事物的消亡。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
3、近义词辨析
诞生:出生、动词。
    诞辰:生日,名词。
湮没: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淹没: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多指具体事物或比喻事物。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可带宾语。
变幻:不规则的改变。
沟通:使双方能相连。
勾通:暗中勾结,多含贬义。
4、C
5、(1)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
(2)人类祖先与科学巨匠对自然充满真正敬畏。
(3)自然的无限注定人类的有限“认识”,或说永远“无知”。
(4)人类应该反省自己的认识、态度以及能力。
 
【含英咀华】
棋盘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现象,比赛规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对手隐身幕后,永远公正而有耐心。可是从经验获知,他从不忽视我们的错误,也不肯容忍无知。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咏叹“人与自然”
 
《与天地精神往来》
1、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思想高远深邃的散文。作者通过“星空”、“登高”两个篇章,把读者引入了浩渺的星空和旷远的大自然。“与天地精神往来”实际上告诉我们:要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与天地参,与天地合,与天地化”,文章给人以无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旷辽远和澄澈宁静的境界,发人深思。
 
2、本文虽为一篇散文,写作思路仍是非常清晰的。请根据课文中提供的线索,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示:“星空”一章,作者以经常仰望星空,灵魂澄澈而浩瀚开篇,从银河的奔流不息入手,指出“我的同类或异类的芸芸众生”乃至地球,都置于宇宙之中,每一个个体“似乎包容宇宙又被宇宙包容”,“既抽象又具体,既卑微又伟大”,“和宇宙的大河一起奔流着、奔流着”,又引用古代哲人名言,举庄子为例,说明生死仅仅是浩渺宇宙某个点上一段时空的流程。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让人觉得陷入了一片虚无或一片空明之中,接着从天文学角度看待生存,引用法国哲人帕斯卡尔的名言来说明活着的最高境界,是感应大自然精微而浩大的存在,直到融入它。
“登高”一篇开篇直奔主题,以时间为顺序,以“攀援”为中心词,写了一路攀登的沉思,思考石头上刻着的石头变迁,白云中蕴含的静穆、激情,唐诗宋词中藏着的古老历史,心与天融为一体,陷入了无限的澄明和宁静。
 
3、重点字词
(1)注音:
澄澈chéng chè    演绎yǎnyì    漩涡xuán wō    亘古gèn gǔ
广袤guǎng mào   狰狞zhēng níng    女娲nǚ wā    清冽 qīng liè
(2)近义词辨析
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
    开拓: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
    和谐:侧重客观的现象,自然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协调:侧重于合作,需要主观的努力,常用作动词。
    体验:对象常是生活、现实等。
    体会:对象多是文件、方针政策等的思想内容,又常指别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味:仔细体会。
(3)解释
大音无声:同“大音希声”,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语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肃然起敬:形容听到、看到或想到某一动人事迹后出现的恭敬、钦佩的样子。
 
4、补充资料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语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①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庞贝梦魇》
1、重点词语。
yǎn      吞shì    吓懵xiaměng    断残壁yuán    悲chuàng
了眼miàn    裸裎luǒchéng    颓圮tuípǐ    甚尘上xiāo
 
2文章的结构
 
3、阅读理解
人生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              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             ,特别是达到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试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是现在就是的人?哪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3、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阐述的哲学任务是什么?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4、从最后一段中,你可以推断出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答案:
1、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只是顺着其本能或其社会风俗习惯,其所做之事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此事于其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这个人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其所做之事,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动机则是利己,于己有功利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并成为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并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即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其所做的符合严格的道德行为,有道德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即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一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l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各种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
2、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
4、哲学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