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之二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五、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