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结构提升既是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实现最优增长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分析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地区不同时期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变动规律,对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为实现各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丰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关键词】金融结构 产业结构 区域金融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方面。随着麦金农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被提上日程。在国内,学者如王广谦(2002)、胡鞍钢(1999)等对于整体金融发展状况也做了大量研究,在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上,谈儒勇(2002)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做了实证研究。张军洲(1995)以“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为题探讨了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周力、王子明(2002)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了实证分析。
但现有文献对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较为罕见,大多只集中考查一个地区,缺乏对多个地区的横向比较,因此就无法看出在不同产业结构水平、金融结构程度下,金融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极不平衡的大国,因此必须注重国内的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而不能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在各地区的作用统一而论。
二、原理分析
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金融市场运作影响产业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通过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同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总体机理可以表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经营体制下,利用金融市场运作来影响产业的资金供给与需求主要是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从两种作用层次不同的渠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集聚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通过一级市场的发行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流向。
而金融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是通过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担保等金融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三、实证分析
下面选择了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实证进行分析。既从时间的纵向跨度上说明单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也从横向的截面比较三个地区在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以及二者的关系。以下数据均来自于北京、上海及广东省各年的统计年鉴。
1、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从表1可以得知,横向比较而言,上海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而北京的第三产业最为发达,而广东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三者中最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最低。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以省为计算单位,广东省内还包括许多第三产业较为落后的城镇,因此在结构上第一产业的比重还很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广东以工业为主,服务业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绝对值的增长速度的横向比较来看,北京第三产业在三地中增长最为迅速,上海与广东在工业上增长平均速度相当,但广东近几年在第一、二产业中增长都是最快的,第三产业反而保持较小增长。
与它们各自的GDP比较而言,各地的第一产业与GDP增长速度有明显差距,GDP的增长对于上海、广东来说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而北京是由第三产业带动(见表2)。
综合上述两表可知,北京的第三产业最为发达,在产业结构中比重最大,是按“三二一”发展,而上海与广东依旧还是“二一三”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同时广东的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未来产业调整的压力较重。
2、金融结构的现状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在结构方面,除上海有少数的固定投资资金来源于债券以外,北京、广东在这方面的数量均为零。这表明三者在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方面的改革做得还不够,以后应注重扩充这方面的资金来源。而广东的自筹资金比重最高,都占到70%以上,其次是上海,最后是北京。同样现象也出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北京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例较其余二者大得多,上海、广东只有一两个百分点,而北京的国家预算资金虽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保持在总比例的10%以上。在国内贷款方面,北京无论在绝对值还是结构上均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到2005年比例几乎占到30%。上海在这方面比较稳定,在2005年甚至有轻微的下降,下降的资金部分由自筹资金所代替,广东在贷款的比例上最低,一直不到20%,与它在自筹资金及利用外资的优势上差别明显。广东的民间资本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利的支撑,但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持,而单一的依靠自筹资金的融资结构必然会显示出它的缺点。因此,必须逐步大力发展其他融资渠道,如国内贷款及债券、证券市场。金融支持体系必须为高新技术的不断升级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才能保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能获得充足的资本投入。
3、金融对产业结构的支持比较
(1)存款增速。存款表示各地区可动员的储蓄额,也是各地区重要的金融资产。存款余额实际上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经济越发达则资金来源越多。从表4可以看出,上海、广东的存款增长速度在2001—2003年持续增长后在2004年开始回落,而北京在经过2003、2004较低后,2005年又重新到达增长的高峰期。横向比较来看,2001—2003年,广东的存款增长速度比起上海、北京有较大的差距,但2005年有明显改善。
结合GDP的增长速度,我们可以看出,在2002、2003中,上海的存款增长速度都远高于GDP的增长率,说明在上海地区资金非常充裕,完全能支持GDP的发展,甚至GDP的发展、投资的需求比不上资金的供给速度。但在2004、2005年存款增长速度已经低于GDP的增速,资金的短缺开始有所显示。在广东除了2004年外,其他年份两者数据相差不是很大,说明资金利用率较好。北京在2002、2003年也同样出现了上海的情况,但在2004年的调整后,2005年存款又有了快速的增长,保证了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资金来源(见表4)。
(2)各地贷款比重。如果将存款资金存量及其变化看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果,那么贷款资金的配置就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贷款存量也是各地区的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贷款水平的差异也是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不一致的原因,从而导致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见表5)。
利用贷款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可以衡量贷款投放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均衡及贷款的投入产出效益。从表5可以看到,三个地区在2004、2005年的贷款增长速度都有了明显的放慢,这与融资渠道的扩展分流了部分银行客户是分不开的。 同样地,原在2002、2003年贷款速度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但在后两年就有所回落,贷款投放速度不及GDP增长速度,这说明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不再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而有了其他的途径。从贷款的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广东在这方面增量百元的贷款产值最高,而北京最低,上海居中。说明广东贷款的质量较好,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大。
(3)非金融企业融资的结构。除了银行贷款外,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股票等融资渠道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表6来看,广东非金融企业的贷款比重很高,而债券融资几乎为零,股票所占比例也很低,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北京的债券融资比重在三地中最高。根据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第三产业是发展方向,第二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第三产业吸纳贷款的能力弱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高端化使其对贷款的需求集约化,对北京贷款的整体规模增长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北京直接融资加速发展的图景变得越来越清晰,短期融资券井喷式发展、企业债发行提速、更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涌现、几乎没有悬念的IPO和再融资功能的恢复、境外股权融资都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资金逐渐转变成由直接融资提供,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有所下降。单就短期融资券而言,2005年在京企业分到接近60%的份额,达到834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对北京的银行贷款替代总量在400亿元以上。因此,应在此基础上,更大力地发展股票、债券融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2005年的人均GDP,北京、上海、广东这三地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说明,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上有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迈进、服务业占很高比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特点。金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
1、提高金融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配置作用
产业结构中的金融支持使有限的资源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某一行业,从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范围选择必须使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一些关键性的产业,使有限的资本与经济效果好、发挥潜力大的产业结构在一起。因此,金融资源必须更多地配置到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如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发展具有潜力的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同时还要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不断地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2、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扩充融资渠道
在工业化初期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客观上需要巨大而旺盛的投入资本,就必须要依赖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上政府部门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控制银行等间接金融的利率水平,此时间接融资比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有明显优势。但现在,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产业退出、转型。同时,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进入形成期和扩张期,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尽管还可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存在流动性差、缺乏持续性、不易变现等固有缺陷。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整合产业资源的积极作用,克服间接融资方式的上述不足。
3、充分利用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作用
金融资源相对于其他生产因素具有易于分割、流动性较强的特点,便于配置到优势企业中,不仅优化产业内部的资金循环(存量资本),而且能够吸引社会其它资金(流量资本)流人这一产业,对特定产业的发展起到加速作用,因此利用金融市场,通过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企业发展的约束、创新机制的培育也需要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由资本意志对企业的各项行为进行表决,有利于企业各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11).
[2]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3] 谭中明:金融杠杆在江苏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01(6).
[4] 陈莹:金融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江苏经济,2002(7).
[5] 张旭: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J].当代财经,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