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贸易的角度看国际收支失衡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国际贸易  

     [摘要]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从国际收支的具体项目来分析,我们又可以得到关于收支失衡的更准确的原因。本文从经常项目中的服务贸易项目着手,对经常项目顺差下的服务贸易逆差做具体分析,并提出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收支失衡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7”时代进入了“6”时代。而通货膨胀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情况下也丝毫没有缓解的趋势。由于人民币是否升值与我国国际收支密切相关,所以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进行分析就有了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国际收支概况
  从国际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近期的国际收支报告上来看,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服务贸易逆差31亿美元,下降44%;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增长64%;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下降83%;其他投资顺差426亿美元,增长21%。2007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达到13326亿美元。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增大,中国渐渐被称作“世界工厂”,由此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是困扰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一个难题。3.从经常项目下的具体项目来看,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处于巨大的顺差,但服务项目一直是处于逆差,且逆差有增大的趋势。
  从服务业的具体项目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出分析得出:其中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和咨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电影、音像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在2006年开始出现顺差。以下是走势图,单位均为千美元。
  
  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逐渐开始履行对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的承诺,所以出现了服务业的逆差增大的现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反映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处于竞争劣势,需要重点发展。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落实,这些行业的开放度会越来越高,如何尽快提高这些行业竞争力,使之能与国外跨国公司抗衡是一项紧迫任务。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缓慢下降,从22.6%下降到18.3%,但物流成本总体水平仍然偏高。随着近年来国外如联邦快递等大的国际物流公司的进入,我国的物流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从1994年到2006年物流成本来看,我国的物流成本仍需进一步降低。同时,发展我国本土的物流运输企业也是缓解运输服务逆差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专利和特许费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出今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先进实用性技术。从欧美经验来看,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所花费的费用远远大于技术引进的费用,这样的模式对于本国创新的发展才有推动作用,单纯的引进只会扼杀本国的创新动力。
  二、服务贸易逆差原因及政策建议
  1.服务贸易逆差原因。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归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低。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已经超过入世承诺,如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和海洋运输等。“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不少西方国家(如法国、英国、意大利)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而中国还处在6%~7%左右”。另一个原因就是服务贸易从量上和行业上开放度不平衡。虽然逐年开放程度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小,且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缓慢。
  2.政策建议。在服务业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重吸引国内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让外资和民资享受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待遇。通过完善投资环境,健全市场机制,使外资和各种形式的内资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公平竞争。(1)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成熟的服务贸易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2)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服务贸易跨跃式发展。(3)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4)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有服务企业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2期
  [2]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