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及机理研究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经济其它相关  

                      作者:胡树华 邓恒进 牟仁艳 杨洁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投入 创新主体 创新内容 创新产出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四三结构”模型支撑对这一工程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产出四个维度阐述了“四三结构”模型组成;从创新产出与创新内容、创新内容与创新主体、创新产出与创新主体、创新主体与创新投入之间的主要关系角度阐述了“四三结构”模型内部关系;从产出牵引、要素协同、循环反馈、主导转换四个方面阐述了“四三结构…模型运行机理。
  1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非线性、多阶次复杂系统。自从英国学者库克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之后…,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国外有Autio(1998)、Schienstock(2000)、JanGLambooy(2002)、DavidDoloreax(2003)等,国内有胡志坚(1999)、黄鲁成(2000)、张敦富(2000)、刘曙光(2004)、魏江(2005)、任胜钢(2006)等,他们大多构建了包含有关创新主体的结构模型。但由于学术背景的不同,研究视角的差异,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至今还未获得一致的认同。就创新主体来说,就有“三要素说(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五要素说(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的争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区位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引进型经济向内生型经济转换的需要,以解决政府一企业一科研院所多主体、技术一制度一管理多内容、产品一产业一环境多层次的融合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探索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投入、主体、内容和产出的“四三结构”模型及机理,力图科学有序地揭示区域创新的内在规律,为我国创新型国家构建、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寻找可行度高的理论依据。
  2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
  区域创新系统包含创新产出、创新内容、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故称之为“四三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描述如下:
  2.1创新产出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包括环境、产业、产品三个层面,其中产品是区域经济竞争的直接市场体现,产业是区域经济的载体,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内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动力。
  (1)环境。区域创新系统环境包括区域内环境和区域外环境两部分,此处的环境特指能够为区域内创新主体所能够影响的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市场体系、政策体制、中介服务、人才市场等软环境,还包括区域创新主体问的互动交往关系。区域内创新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创新主体的活动行为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鉴于这种特定概念,这里环境可以而且也应当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针对区域内创新环境开展的创新活动可以叫做环境创新,旨在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产业。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经济活动主体组成的集合,区域内产业是区域经济的载体,由众多生产或提供类似产品的同类企业或互补企业组成,它是既往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区域创新主体的行为活动的影响,理所当然可以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产出。针对区域产业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可以称之为产业创新,包括区域内产业问的结构调整,产业内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产业规模扩大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3)产品。产品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无论是区域间竞争、产业竞争还是企业竞争最终都要落实到产品竞争。针对产品开展的系列创新活动,可以称之为产品创新,旨在降低产品成本,改善产品功能,最终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类似硅谷推出可以实现产业突破,引领时代发展的变革性创新产品是很多高科技园区的追求目标。
  2.2创新内容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个部分。之所以把这三者作为创新内容,是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考虑的。从创新研究的轨迹来看,先后出现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类型;自从德鲁克把创新概念引入管理理论研究后又出现了管理创新这一类型,并且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创新。然而,经典文献中很难见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者并列的提法,更缺乏系统、清晰,让人信服的区分。这里从方便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角度,做如下界定:
  (1)技术创新。在对技术创新的多种理解中,可以作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广义的技术创新,则始于发明创造而终于技术扩散。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它的产生、应用和扩散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投入以及其它创新内容直接相关,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中心内容。
  (2)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的规则,通过对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的激励和对其创新产出的保护来支撑是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不过,有时制度也会阻碍创新的发生,因此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组织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3)管理创新。对管理的理解有无数,本文认为管理是对可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活动过程。从这个定义来看,管理创新应该是: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与责任。管理的发展实为管理创新实践的发展,管理理论及管理规则大多是管理创新硕果的总结与提炼。
  2.3创新主体
  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的论述,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论述,这里在对1993年6月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在第九届世界大会上提出的“三元参与理论”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主体应当包含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个部分,而把主要功能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对创新进行服务的中介以及金融部门等机构当作区域内环境要素。
  (1)政府。政府是指在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开展各项行政事务的机构,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政府行为是受其对自身功能的认知程度而表现出的活动。政府功能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总是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不足联系在一起的,政府与市场是否形成了协调互补关系是政府功能发挥的重要方面。政府对自身功能的认知和发挥为政府创新提供了很大空间。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既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理应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
  (2)企业。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几乎是公理性的命题,这里不再讨论。但对于不同的企业,创新能力存在差距,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的功能不同。这里借用浙江大学的魏江教授提出的创新高位势企业与创新低位势企业的区分,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高位势企业的创新,并建立创新扩散机制,使低位势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3)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与实验开发的组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三类。按活动类型,科研创新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探索和追求未知领域的愿望驱动的基础研究;一类是由追求科研成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进行的应用研究和实用开发研究。高校科研机构更多的是进行第一类,开展知识创新;企业科研机构更多的是进行第二类,开展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独立科研机构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和功能定位的差异,对两类创新都有所涉及。
  2.4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即创新资源配置,是指创新资源在创新内容的不同时空上、不同行为主体间的分配、组合与使用。区域创新投入包含微观、中观和宏观配置三层含义,其中微观层次是基础层次,是指具体的某一创新主体在其内部配置与运用各种创新资源;中观层次是中问层次,是指创新资源在区域产业层面上的配置;宏观层次是最高层次,是指区域政府调控管理职能部门在把握区域科技、经济发展全局的前提下,对创新资源在不同产业与不同创新主体问的分配,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经典经济学观点,本文认为创新投入应当包括人才、资本、技术三个方面。
  3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的内在关系
  区域创新系统的“四三结构”模型共包含四大类十二个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影响作用关系。本文根据社会科学的“大数定律”,只对通常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关系进行论述,如图2所示。根据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主要关系”是在相对意义上而言的,研究主要关系并不意味着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实际运作中可以任意忽略次要关系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还会发生转换。
  图2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内部主要关系示意图
  3.1创新主体与创新内容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可能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重点突出某一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图l中,对三种创新内容采用环形箭头表示的原因所在。
  如前所述,如果从管理与制度的一般含义来辨析“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话,就很难区分两者的关系。但对相关经典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制度创新”的讨论主要偏向于宏观层面,如体制方面;“管理创新”的讨论主要偏向于微观层面,如创新主体内部。因此本文认为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如图2箭头所示),主要包含体制改革、政策制定等方面,另外在“依法治国,有法可依”的大背景下,政府对微观创新主体的管理也需要转换为制度。尽管所有创新主体都需要进行内部的管理创新,但由于趋利导向和竞争压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更大,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如图2箭头所示,尽管创新主体内部也需要制度创新,但这里可以认为它属于管理创新框架下的管理制度创),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所开展的内部管理创新几乎都是在效仿企业的做法。根据技术创新包含从技术产生到技术扩散的广义概念,以及上述科研机构的三类划分可以认为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图2箭头所示)。   3.2创新产出与创新内容
  产品创新从单个项目看,它表现为产品某项技术经济参数质和量的突破与提高,包括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进;从整体考察,它贯穿产品构思、设计、生产、营销全过程。由此可以认为,产品创新需要开展包含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全面创新(如图2箭头所示),例如,理论界与实业界所开展的产品创新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就是对这两者的整合。
  产业创新是创新主体对产业、产业链、产业群实施的创新活动,旨在实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的质的改变和量的提高。它需要宏观管理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产业技术的创新,因此产业创新特别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如图2箭头所示)。
  环境创新是指对包含硬性环境、软性环境和关系环境的区域内部环境的完善和调整。其中的前两者的调整需要制度性的规定或安排,以便形成自组织改良机制;而创新主体问关系环境的建立与改善则更需要制度性的促进和引导,如重视行业协会在促进创新主体间互动的功能。因此环境创新应当以制度创新为主(如图2箭头所示)。
  3.3创新产出与创新主体
  通过对“创新产出与创新内容”的关系论述得知,产品创新主要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产业创新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环境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通过对“创新内容与创新主体”的关系论述得知,企业是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根据传导机制可以得出“创新产出与创新主体”问的关系,即产品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科研机构,产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而环境创新的主体是政府,这一结论与实际状况也比较吻合。
  3.4创新主体与创新投入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投人通过区域宏观、中观层面的配置,微观创新主体的有效运用,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管理创新,转化为由环境、产业和产品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如图3所示的主动作用线路图。由于三种创新主体对三种创新投入都有需求,且需求强度的判定比较复杂,所以对于创新主体与创新投入的关系,采用了图2所示的表示方法。
  4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运行机理
  4.1产出牵引机理
  产出牵引是“四三结构”模型区别于其它区域创新系统模型的最大特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是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最终目标,为此应当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进行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的定位,然后根据创新产出的定位确定区域创新内容,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并由此引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最后影响到创新资源的配置,如图3所示的主动作用路线的逆路线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牵引机理。
  4.2要素协同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的诸要素需保持同步协同,任何一环出现短板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冗余就会产生创新投入的浪费J。要素协同主要体现在(如图3所示各子系统内部):创新投入的协同,人才、资本、技术及其对应市场需要相互配套,如某些地区由于缺乏风险资本而使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外流;创新主体的协同,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在开展创新活动时需要进行反复互动;创新内容的协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需要相互促进,如管理创新成果因没有类似于专利的创新制度的保护总是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创新产出的协同,只有环境、产业、产品相互协同才能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协同是暂时的,非协同是常态的,要素协同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状况,这为各创新主体提供了相当的创新空间。
  4.3循环反馈机理
  区域创新系统中存在着众多的反馈回路,如图3所示投入——主体——内容——产出回路,直接把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区域内环境中包含的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直接影响着创新投入的配置;投入——主体——内容回路,直接把创新内容与创新投入联系在一起如技术创新本身与技术就有天然的连接;投入——主体自反馈回路,如通过各微观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需求来调整区域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创新投入配置。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需尽可能地利用好循环反馈机理,努力维持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产出间的相互协同。
  4.4主导转换机理
  依据生命周期原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可以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与二次创业阶段。尽管在各个阶段区域创新系统要素都需要协同,但根据非协同的常态化区域创新系统各个阶段必定存在着一些起主导作用的创新要素簇,而主导要素在不同阶段的转换就构成了主导转换机理。比如区域创新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主体就存在转换,而这正好能揭示我国目前存在的要么一直由政府主导,要么纯粹让企业主导的两种极端做法的错误所在。
  5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由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产出的区域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对目前非常混乱的各种创新提法进行了很好的分类整理,为人们认识错综复杂的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将有助于创新主体在理清各种创新要素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决策和开展创新活动。目前各级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上可谓动作不少,力度不小,但往往总是成效不够,或者事与愿违。本文在纵向集成三种创新产出的基础上,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关系,并提出“四三结构”模型的运行机理,将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区域创新提供实务性思路。当然,为增强“四三结构”模型对于指导实践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许多工作去做,如需从四维度十二个要素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确定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阶段提供依据;需深入研究区域创新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及转换时机;需利用发展成熟并已经成功实施二次创业的区域创新系统验证“四三结构”模刑;需运用“四三结构”模型理论对正在发展中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诊断,并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有关“武汉东湖高新区刨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将在另文专述。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