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13)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情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禹怎样不辞辛苦,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服洪水为民造福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⑴ 多媒体出示: 滔滔 制服 千辛万苦 无家可归


察看 安定 千山万水 代代相传


⑵ 指名读,齐读。


⑶ 指名学生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一样读得很棒。


二、学习课文


过渡:“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禹为什么要治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师:(板书“禹”,齐读)禹是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写“大”)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师:说得对,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板书“治水”,齐读课题。


㈠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禹为什么要治水呢?


2、提问,讨论。


(1)让我们看一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


(2)大家,刚才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样?滔滔的洪水来了,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大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又意味着什么?人们没有家住,就叫——


(3)师: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看到这滔滔的洪水使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自己先练练吧!(自读、指名读)


师: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㈡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生活可苦啦。禹看到这么许多的老百姓无家可归,他怎么想。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他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


1、自由朗读。


2、提问,讨论。


(1)禹先做了什么?


(2)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要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都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这么多困难,都能被禹克服。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前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呢。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


3、引导探究。


(1)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它们是真正的九吗?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2)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3)指导朗读


(4)读到这,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㈢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传颂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


1、指名朗读


2、能找出其中表示数量的词吗?


3、提问:十三年啊,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家吗?(不是)是他没机会回家吗?(曾经三次)为什么一次也不进去看一看,他心里想什么?


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5、指导朗读。


6、填空: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是( )的故事。


㈣ 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么样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1、指名读。理解:“制服”、“安定”。


2、提问: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他说什么?什么叫“代代相传”呢?


3、齐读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2、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历史上还有哪些为治水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