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实录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理清了文章的段落结构,现在老师先来检查检查。(投影文章结构图)请大家把屏幕上的文章结构图填写完整。


师:谁来试一下?


生1:课文的1-4自然段写的是安静的腰鼓。


生2:课文的5-17自然段写的隆隆隆隆的腰鼓。


生3:在第二大部分里面,其中5-8自然段写的是宏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生4:第9-11段写的雄壮的响声,12-14写的是击鼓的后生。


生5:15-17段写的是奇丽的舞姿。


生6:18-20自然段写的是静寂的腰鼓,是与文章开头的静相呼应的。


师:大家填得可真好,奖励大家看一段腰鼓表演。(播放腰鼓表演视频)。


师:看大家专注的神情,就知道已经被安塞腰鼓深深地吸引了,能和老师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来演绎一段精彩的腰鼓吗?


生:行!


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


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


二、新授:


师:安塞腰鼓的舞蹈就是这样壮阔、狂野、火烈,他的响声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板书:舞蹈:狂野、火烈)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文章的这一自然段?(屏幕出示第9自然段)


生1读第9自然段。


生2读第10自然段。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他们读得挺响亮的,如果表示响声的地方能再读重一点就好了。


师:谈得真不错。咱们现在换个方式来读,请女同学读第9自然段,男同学读第10自然段,表示声响的地方就全班一起来读。


(男、女同学、全班同学交替读第9、10自然段)


师:这样读,气势就出来了!接下来,咱们来做一个拓展练习。请看大屏幕出示的四道练习题,谁来试着填一下?


生1: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


生2:这鼓声碰撞在天幕,天幕也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


生1: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我的心也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


生1: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


师:填得真好!我们来分小组读一读,每个小组读一句,表示响声的词语就全班一起来。[]


(全班配合读拓展练习的内容。)


师;课文当中加入了“隆隆”这样的拟声词,你觉得有什么效果?没有了这些词和加入了这些词有什么不同?


生1:这样写,能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生2:这样写,很有气势。


师:是啊,加上就是有气势,就是生动形象了。接下来,咱们看下一个问题:这句子还用了“牛皮鼓面“来进行比喻,又有怎样的效果呢?


生1:用上比喻以后,不仅更生动形象了,还让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了。


师:“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师说的同时,屏幕出示)


师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板书:响声 震撼)


师: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左边两组的同学读第12小节,右边两组的同学读第13小节。


(全班同学配合读第12、13自然段)


师:谁来评价一下大家刚才读得怎样?


生1:声音比较响亮,但用力比较平均不太好,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读的时候应该有区别。


生2:我同意刚才同学的看法,我来给大家读一读。(生2读第12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请大家跟着他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全班读第12段)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群后生?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最恰当?


生:元气淋漓。


师: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生:元气淋漓指人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师:那么,作者把它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作用?


生1:表达了作者对后生的赞美之情。


生2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


师:是啊,作者用一个“元气淋漓”赞美了安塞人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气势,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命、生活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师:“它震撼着你,威逼着你,烧灼着你。”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1:(先读句子)这是排比句。


生2: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生3:这样写,让人觉得更有气势。


生4:这样写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


生5:可以让人感受到后生们的力量和腰鼓是气势。


师:排比和比喻的运用,确实是动感十足,将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给人感官和心灵上的震撼,展现了强烈的生命力。你们能仿写一句吗?


生1:它吸引着你,诱惑着你,牵引着你。


生2:它击打着你,包围着你,震撼着你。


生3:它震撼着你,牵动着你,烧灼着你。


师: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


生1: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啊,你们的鼓打得震撼人心,我要千百遍地赞美你。[]


生2: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啊,你们的安塞腰鼓真让人振奋!


生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黄土高原,也就不会有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所以,黄土高原也非常值得赞美。


生4:黄土高原啊,是你孕育出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你真了不起!


……


师:相信此时此刻,每个同学的心里都有话要对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说,那么就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到课文的插图上。


(学生在鼓声音乐的伴奏下,在课文的插图下写下一句对黄土高原和后生说的话。)(板书: 后生 元气淋漓)


师: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


全班齐说“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舞姿这一部分,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师: 这里有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分别写了什么?


生1:力量美。


生2:声音美。


生3:姿态美。


生4:给人一种艺术美。


师:大家喜欢这么有特色的舞姿吗?请喜欢的同学都站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高声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安塞腰鼓的舞姿?


生:叹为观止。


(师板书:叹为观止)


师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腰鼓”。(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


师:到现在为止,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句话?


生1:第一次出现是在第8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2;第二次是在第 11 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3:接着是在第14自然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4:最后出现在第16自然段。“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全找对了,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话读一读。(全班齐读)


师:文章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一共出现了4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1: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的赞美。


生2:每出现一次,作者的感情就强烈一次,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生3:这句话每次出现前,都是多描写安塞腰鼓的一个特点,每描写一个特点,作者就赞叹一次,可见作者的感情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激情澎湃的。


师:说得棒极了!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表演。


(播放腰鼓表演片段)


师: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敲起来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也跟作者一样?(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师:对于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表演的后生的心情是极其丰富的,他们把现实和梦幻交织在一起,想通过释放全身的能量来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


生2:黄土高原的贫穷让这些后生很痛苦,可是在高原上进行腰鼓联系及表演,又能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痛苦,获得一份快乐。


生3:他们希望通过激情澎湃的腰鼓,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希望能通过腰鼓,在精神上摆脱痛苦,获得欢乐。


生4:腰鼓能带给他们希望——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师:激情四射的腰鼓表演完了,四周又恢复了寂静。(师范读课文的18、19、20自然段。)文章的开头也是静的描写,那么这个“静”跟文章开头的“静”一样吗?


生1:不一样,开头的“静”是准备表演,是一种等待,而最后的“静”是激情释放后的一种冷静。


生2:最后的“静”是对未来的希望。


师:对未来的希望?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3:从“鸡蹄”可以感受到,因为鸡蹄是新的一天来临的象征。


生4:对,鸡叫起来了,新的一天来了,这肯定的美好的一天。


师:是啊,这里寄托了安塞人对新的一天、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三、总结:


师总结:鼓虽然停了,表演也完了,但我相信每个同学的内心依然心潮澎湃。


四、布置作业:


让我们沿着这一股激情,来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一个寻找美的作业。


(屏幕出示作业:以发现安塞腰鼓的美为活动,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


1、蓄而代发的后生美,你看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


4、激鼓的后生美,你看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 )


师:期待明天能收到大家精彩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