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设计通过多次的对不同学生之间的试教,特对使用本教学设计的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课前,由于本地学生对杨桃比较熟悉,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认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再搜集一些有关杨桃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
2、课文表现的主题较深刻,为了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学习课文前与美术课相结合,按课文第一幅插图的样子摆上杨桃或其他棱角分明的水果,让学生进行写生。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座位实际观察,体会“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试画出重点词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
4、课文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的对比中,理解文章内涵。如,“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课文,“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同学们采取的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则通过:看、走、坐、审视一系列动作,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让学生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时可抓住学生此时与刚才态度的对比,刚才是好笑,现在是说话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学们已经知错。后来,老师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老师在教育同学们之后神情变得“和颜悦色”,是因为他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在课文最后一段,通过老师与父亲的话的对比,找出共同点: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5、课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关键的句子,理解内容,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的可以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帮助弄懂句子意思。如,第一段中父亲的话,可以抓住“想当然”“走了样”两个词,了解父亲要求“我”做到:看到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在第十八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时可以把父亲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理解。他们说过哪些相似的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进而让学生理解老师和父亲说的话,其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做任何事情。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深刻理解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所以文章最后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6、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如,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抓住“不像!”“像五角星!”“不……像。”“像…… 五……角星。”等关键词语,可以体会到同学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读老师的话,要抓住“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揣摩老师说话的神情、语气;抓住话语中的关键词“就不一样”“真像”“不要……要”“应该”“就画成”等,表现出他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批评和教育。学生能读出感情来,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分角色朗读。最后背背老师讲的那段话,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7、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应注意:生字中,“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老师可示范读;“肃”是平舌音,这个字的笔顺是肃。“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在字形上要注意与“响”相区别;写字时,要注意“叮”“嘱”左偏旁“口”的占格位置。注意对比“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注意 “叮”和“钉”、“叮”和“订”、“幅”和“福”、“诲”和“悔”的区别。“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