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说课设计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画杨桃》。课文说的是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取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从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又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语,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2、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块解读课文,逐步挖掘主题。


3、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三、说教学设计: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为此我主要安排以下(4)个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形成话题。(3)、围绕话题,品读课文。(4)、走出文本,读读写写。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引入课文学习。


简单介绍杨桃,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 审视 轮流 和颜悦色 教诲 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意图: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2、再读课文,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从学生找到的(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句话入手,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意图: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希望用文章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全文主题的关键词“老老实实”来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3、围绕话题,品读课文


这部分我重点要突破“我作画的态度”、“同学态度的转变”以及“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第一板块“我作画的态度”,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教师引导: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从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


(生读书思考)


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1、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父亲的话让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


接着采用引读的方式训练朗读。预设教师使用这样的语言“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2、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第二板块:同学们态度的转变。这个板块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在此处的教学中,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请学生每一句的对话后补充提示语,如在(“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这句话后可补充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然后在体验中感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预设学生能抓住神态,手势,重点词、标点、语势等进行朗读,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这时学生可以自由交流。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第三板块:“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一板块我打算用抓关键词句,自主品读的形式来突破。


第一步,请学生围绕“面对这个事件是一个怎样的态度”这一问题自主探究课文,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写下感受。


预设学生会重点抓住以下几句: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3、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抓住关键词进行交流。


第一句重点抓住“审视”这个词语,理解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的原因。可能是老师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或者是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也许是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也可能是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等等。


第二句抓住“严肃”这个词语。理解“严肃”的背后是老师怎样的心理。(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第三句抓住“和颜悦色”这个词语。理解“和颜悦色”。请学生谈谈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们已经知道要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并且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朗读。


第二步: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再次深化对“老老实实”的理解。


第三步:体会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意图:在这一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同时借助、引读、范读、对比朗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走出文本,说说写写。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非要求学生进入文本不再出来,那样的话对学生来说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解水平上。我们应该“凿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通道。在本节课的结尾处我以“实事求是”为桥梁过渡,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现实,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自己的理解。这是对文本的运用,也是对文本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