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平条约》课堂纪实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这份公约语言简练,概括性强。框架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分为八小节来写,正好八句话。但八句话叙述的方式各有不同,第二句采用肯定句式“我们要……”,第三句又用否定句式“我们再也不要……”。程度逐句加深,最后一句点明了实现和平的方法,有效地总结了全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平”,难点词语“条约”“无家可归”“生命之源”。


3.能联系实际,体会和平对每个人的意义,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构想〗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


课前准备:


1.了解世界各地是否有战争,为什么要战争,是谁侵略谁。[可从每天的报纸上获得资料,也可请教家长,有条件的可上网查询。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在阅读中增加了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提升了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思想层次。]


2.查找《儿童和平条约》制定的年代背景资料。


3.初读课文,解决字音,连同下面的注解一起阅读。


4.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儿童条约[我故意少写一个词。]


生:“不对不对!老师,少了和平这个词!”[同学们都急着喊。]


师:没错,你们预习得真认真!用红笔将“和平”补充好。


齐读课题:儿童和平条约


师:1986是什么年?


生:国际和平年![有的同学立刻举起了手。他们预习得真认真。]


师:你们还了解到什么?


生:“中国有个小学生叫刘玲,她在纽约法拉立草坪公园签了《儿童和平条约》。”[]


生:“不对,我给你改正一个错误,是法拉兴公园!不是法拉立!”[看着戎世光同学那认真的劲儿,值得表扬。我伸出了大拇指。]


师: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学们已经知道其一,知不知道其二呢,这份全世界各国儿童共同签署的条约是一份怎样的条约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是一份让大家和平的条约。


生:是说全世界的小朋友告诉全世界的大人:不要再打仗了!


师:说得都有道理,你们“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二)字不离词


师:课文中又有许多生字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吧!


师:看谁读得最正确。


出示词语:条约宣告疾病仇恨给予


探索恐惧无家可归


*读到“条约”


师:“条约”这个词就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读到“给予”


生:gěi yǔ


师:再读这个词。


生:gěi yǔ!


师:看来同学们的确是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给”是个多音字,在这个词当中读“jǐ”“jǐ yǔ”!以后预习中如果遇到有疑问的字或词,可以查字典来解决。


(三)体会朗读


出示课文的投影片。


师:谁想把课文读一读?[指名8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师: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可要动脑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画下来。


师:谁想对这八位同学说些什么?


生:王欣全,我觉得你读的声音很响亮。继续努力!


生:我给江永刚提个意见,你刚才读错了一个字,是给予(jǐ yǔ),不是(gěi yǔ)。你再读一遍!


师:好了,现在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大胆提了!


生:什么是“无家可归”?


师:相信会有同学们帮忙解答。


生:“无家可归”就是没有家,不能回家了。


师:没错。你启发了我,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


生:马路上那些要饭的就无家可归。


生:还有电视上演的那些黑孩子也无家可归。


师:因为什么?


生:因为战争,我看到许多房子被炮弹炸成了灰。


师:是啊,那些可怜的孩子不仅无家可归,还没有饭吃,面临饥饿,生病了不能去看,面临疾病。所以――


生:应该“和平”![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自内心地说出了“和平”。]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是“生命之源”?[学生虽然还仅仅限于对词语的提问,但是这个词却抓得很好。]


生:“生命之源”就是水。[好几个学生争着说起来。][板书:洁净]


……


师:看来你们确实动脑筋看课文了,下一次欢迎大家提更有难度的问题,不理解的句子也可以提!


师:你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哪一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是什么感受?


自由读课文,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句。[]


师:先读一读,再来说一说。


生:“我们要一个没有……消灭破坏和疾病。”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疾病,有白喉病、疟疾、艾滋病、猩红热、还有变异病毒引起的流感!还有非典![板书:战争 疾病]


师:“马医生”,希望你继续研究,以后给我们讲更多的医学知识好吗?疾病真是够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来,再把这句话读读。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句。“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我知道我们青岛以前被日本侵略过,他们还写了个牌子:“华人和狗不得进入。”他们在这无恶不作,许多中国人无家可归,甚至都被残酷杀死了。[板书:仇恨饥饿]


生:我还知道!青岛还被德国占领过,青岛啤酒厂原来就是德国人为了在青岛能喝到啤酒建造的,原名叫日耳曼啤酒厂。


师:真是太棒了,你们懂得真多,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中国通史》里读到的。


生:我是爸爸告诉我的。


师:看,读书多好。来,为我们的“小博士”和“小灵通”鼓掌吧!


师:还有哪儿感受最深?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二句。“我们要……”。报纸上说美国轰炸伊拉克,伊拉克人和美国人都有死的和伤的。


生:我想对美国总统说:“别打仗了。如果士兵死了,他家里人多难过啊。”


师: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对吗?带着这种感情,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


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你们真是用心在读书了。


让我们再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遍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板书:欢乐]


[这一回,学生读得铿锵有力,有愤怒、有希望、有祝福。]


(四)放飞和平


师:我们要向世界呼唤和平,齐读最后一节。[总结板书]


师:好极了,如果那些侵略者听到我们的声音一定会被震撼的。看,谁来了?[老师的拇指交*摆出鸽子飞翔的动作,在投影幕前晃动,形成手影]


生:是小鸟!


生:是鸽子!是和平鸽!


学生都用双手摆出鸽子飞翔的形状,有的已经站起来。


师:和平的使者们,你们想飞到哪儿?怎样呼唤呢?


生:我要飞到伊拉克,告诉那的人不要再打架了,要和平。


生:我要飞到美国,告诉他们“冤冤相报何时了”。


生:我要飞到全世界所有有战争的地方,告诉那些侵略者,连我们小孩都知道和平,你们还打什么?你们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吗?


师:我们的祖国是个和平的国家,所以我们生活的特别幸福。让我们一起来维护《儿童和平条约》吧!


〖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课文生发开去,通过查找资料和认真读书产生联想和感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应该说《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这节课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首先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重视了课前准备,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和“和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外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准备对学好本课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老师和孩子们开放的课堂。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广泛性、思维的开放性,与以往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应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老师的恰当而具体的口头评价比较精彩,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点拨作用。


第三,最后拓展部分,老师以“放飞和平”为主题,通过手势和平鸽的形式,给学生一对想像的翅膀,把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从学生们真实的想法和真诚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较恰当,开放度大,学生不难想到,也能说出来,更可能有自己富有新意的想法,从课文到生活,从身边到世界,从战争到和平,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积极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