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片断及感悟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教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


真实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下面来看一下教学《三顾茅庐》时的一个片断:


第一个预设环节:合作探究,深入课文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着大家有说不完的话。


(学生开始自主研究)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


(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


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师:(出示文中四句刘备斥责张飞的句子,不出示提示语)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好吗?


生:一般。


师:老师出示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生再读……


师:大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刘备的话意。


生:斥责张飞。


师:(板书后)刘备是这样说的,又是怎么样做的?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引导学生读好后,概括句意,请学生板书:端正地写“下马步行”。


生:我从“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读懂了刘备敬重诸葛亮。[


师:点击“轻轻”、“恭恭敬敬”,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能不能将这一长句概括成四字短语。


生:等候孔明。


师:能不能加进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阶下等候。


师:好,能不能把“恭恭敬敬”这一层意思也说进去。


生:阶下恭候。


生:我从“赶紧下拜”这一句也读懂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诚心诚意的。


生:“谒见”这个词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而那时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亮是一个村夫,说明刘备尊重孔明。[]


生:我还有补充,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好几岁,谁知道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二岁。


生:五岁。


生:八岁。


师:二十岁。


生:(惊讶)我认为这句话应概括成“下拜谒见”。


师:请研究张飞的同学汇报研究的成果。


生:课文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了张飞的话,我更敬佩刘备了。


师:出示有关句子(“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白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我认为,张飞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一个村夫“应该读得又轻又慢。


生:我有补充,张飞是一个猛将,说话很直,应该读得很有力。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白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书,互相交流。)


(《三顾茅庐》是一篇经典课文,体会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是文章的教学重点之一。事实上,可能有很多老师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教学这篇文章时,就是让学生从刘备的言行以及张飞的言行上去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了解刘备礼贤下士、重视贤能的精神。到此为止,这位教师的教学预设基本上都已实现了,而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研究的是诸葛亮这个人。他到底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我觉得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可能是诸葛亮在试探刘备,故意叫书童说他不在家。第二次诸葛亮也是故意躲起来观察刘备,看他会不会不耐烦。第三次诸葛亮假装睡觉让刘备在门外等,也是在试探刘备,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诚意。[


师(既惊讶又有点激动):是啊,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而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当这位教师动情地对同学们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着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时,其预设的是学生可能会从刘备、张飞这两个人物的角度来分析体会,却忽略了诸葛亮,而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却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


在原来预设的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这位教师预设第二个环节:


第二个预设环节: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可能会从这些角度来回答:[]


1、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2、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4、作为一名单位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而以上最后一位学生阐述了自己对诸葛亮的研究之后,这位教师又调整了第二个环节的预设,增加了一个新的预设:这篇文章对你还有怎样的帮助呢?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总,去招聘人才,你会怎样去了解你要招聘的人呢?教师在学生精彩的生成过程中提升了预设的层次、水平。


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成与开放的教学,它是与预设相统一的,即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开放、发展,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有一定的应变性。


一、从多元解读课文内容着眼拟设应变“预案”


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说来,主要有如下视点:[


1、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


2、在生成性问题上,从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促进学习生成的“预案”一般应从若干层面考虑,一是怎样拓展教材空间,进行启迪和诱导,以引起学生的思辨;二是怎样依据学情进行点拨和激发,以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优化。如:你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和方式?你的这种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出发拟设应变“预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形态及其目标内容,必须把握实质,拟设应对“预案”。[]


(一)依据学生个体需求


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因为这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料,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为主,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如选取相机引导、自主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等。课后拓展性学习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为学生营造广阔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二)依据学生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拟设应对预案


主要应根据教材内容多选择一些令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如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你想了解这个奥秘吗?请设法实践一下等。[


 ⒏据学生整体发展需求,拟设应变“预案”


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其发展需求也会呈变化的态势。往往在读懂一篇课文之后,他们会产生很多联想,甚至有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课文中的事物还会怎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情况?我们应如何对待、怎样解决?……因此,这些情况都应在教学设计中提前考虑,并从多角度、多层面拟设多种应变预案。一是让学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即运用整合的观点,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拓宽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同样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拟设调查采访,实践考察,网上查询等不同途径的活动方案;同样是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可拟设演讲、答辩、图片展示等不同方式的方案,以备学生的自主选择,实现主动参与,各显其能,整体提高的目的。


课堂教学许多即时生成的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多作宏观上的把握,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