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聚集美国纽约,共同签署了《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这个条约一改呆板的条款与约定,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情感,呼唤世界的和平,祈祷人类的幸福。全文用凝练概括又饱含真情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平美好的画卷,为在战争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和平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际理解文章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2.读课文,了解《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幸福、向往和平的真切愿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根据条约的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制定指导自己行为的条约。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情感。
2.通过小组诵读比赛和书法比赛的形式加深对条约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重难点分析:
文章既有一般“条约”的凝练、理性、概括,又有诗歌的感情丰富真挚,学习本课,要把握概括语蕴涵的丰富内容,又要体味到字里行间的儿童真挚的情感。
通过补充资料和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课文,体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少年儿童对和平生活、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和课后的资料夹了解条约的相关背景。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情况,把握题目主旨。
1.板书课题,学生朗读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预习说说关于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自己了解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条约”的意思,并让学生明白本文的条约与其他条约的不同。
课件出示“条约”的解释。
二、初读条约,以小标题的方法理清脉络结构。
1.指名读课文,纠音。
2.以“和平”为中心词,学生为每个小节拟一个小标题。
三、以“和平”为中心,体会条约背后的真情。
1.自读第一小节,体会儿童对和平的向往。
(1)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疾病”、“破坏”、“憎恨”、“饥饿”和社会现实理解“这一切”的意思。
(3)教师播放战乱的图片(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2.阅读第二小节,联想和平的美好画面。
(1)指名读第二小节,思考:和平的世界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是怎么做的?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足够的食品”、“遍地的彩虹”、“不朽的生命”等词语理解和平的美好。
(3)指导读句子,体会和平给予我们的幸福。
(4)拓展联想,仿写句子(课件出示):(谁)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将(怎样)。
3.阅读第三小节,鼓励学生共创和平。
(1)齐读,思考:在我们拥有和平的权益时,又能够为和平做些什么呢?
(2)学生换位体验:成人丢掉的“恐惧”和“悲伤”指什么?
(3)再读,唱响和平口号。
四、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内容,学生说一说课文表达了各国儿童怎样的美好愿望。
由预习入手,沟通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由“条约”入文意,初步建立学生对本条约的情感立足点的认知。
通过小标题的方式让学生把握条约的结构,同时使他们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注文本的每一个重点词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结合现实和展示图片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认识到和平的重要。
通过联想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仿写的方式,领会文本的深层内涵。既把握了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又体味了文中字里行间的包含的儿童真挚的情感。
读书指导的注重,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制定条约的儿童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融合。
换位思考,深化认识,对战争的危害做全面的考虑。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体会情感。
1.学生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自己有什么收获。
2.教师引入新课:我们今天用朗读和书写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的倡行。
二、小组合作诵读,小组评比。
1.小组内分工合作读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感情,每个学生的分工要明确。
(课件出示诵读提示和评选要点。)
2.诵读评议,小组展示,以情/的表达、感情的充沛为评选重点。
3.全班投票评选优秀朗诵小组。
三、誊写条约,书法展示。
1.教师公布书法展示要求(课件出示):①可以誊写本条约;②可以根据条约的形式,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制定指导自己行为的条约;③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小诗的形式写下来。
在此范围内注意书写规范流畅。
2.学生撰写作品。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布置全班学生作品的展示安排。
四、拓展延伸。
教师朗诵并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课件出示原诗),师生共同发起和平的企盼。
以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课的开始,沟通两个课时的联系。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意思及情感,由内涵的感悟及情绪的表达。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展现学生个性化的诵读成果。
书写条约也好,书写自我约定也好,都是对文本的内化和表达,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可以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习惯。
学习中既强调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的沟通,也重视教师理解和学生理解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