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马》说课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徐悲鸿画马》是鄂教版第三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名人故事”为话题,从小故事中,感悟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提问的品质。《徐悲鸿画马》讲的是徐悲鸿画马的故事,课文先介绍了徐悲鸿;接着讲为了画好奔跑的马,他是怎样细心观察、刻苦学画的;再讲徐悲鸿画马终于成功了;最后介绍《奔马图》。故事内容比较通俗易懂,文中对《奔马图》的介绍,语言形象,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徐悲鸿为了成功下尽了苦功,学习他的认真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培养语感,让学生懂得不管学什么都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2、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几”。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获得成功的原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徐悲鸿在成功的路上付出的艰辛。


教学难点:体会徐悲鸿为了成功下尽了苦功,学习他的认真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


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围绕“功到自然成”展开,采取引导法,以“徐悲鸿为什么能成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文释疑,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与文本、人物对话,最后,以图片、声效激情,让学生情感与文本发生共鸣,升华。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三、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复习旧知(字词)质疑激趣,——深入学文,朗读感悟——回归主题,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低年段识字是首要任务。在开课之初,我就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随后,根据板书回顾前学内容,顺势质疑:“徐悲鸿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读课文,初步感知徐悲鸿成功的原因。[]


2、深入学文,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低年段“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


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评读、换词、想象画面抓重点词语,体会徐悲鸿是怎样仔细观察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用“因为……所以……”关联词再说第二句,让学生感受徐悲鸿为了仔细观察是多么的不顾一切,进行语句的训练;以联系上文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徐悲鸿观察的难度之大,所下的功夫之深,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当学生情感深入文本时,我设计“你想对徐悲鸿说什么”,实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激发学生对其执着精神的敬佩之情。


通过由词到句到情的层层递进,徐悲鸿为了成功不懈努力的形象赫然眼前,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以合作学习,自读自悟的方式就能体会到徐悲鸿在画马时的勤奋刻苦。


3、 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功到自然成”是全文的文眼,前面两个自然段都是对其具体的诠释。在教学中,我请学生先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读,例如:读出徐悲鸿在追寻成功中所下的种种苦功,读出像那样徐悲鸿下足了工夫就一定能成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直观性。课文中对于《奔马图》的描写言简意赅,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以作品展示、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奔马的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进而用朗读表达出来,学会以读传情,以情促读;用马蹄的声效让学生感受其蕴含的“巨大的力量”,进而感悟徐悲鸿身上“催人向上”的精神,升华情感。


4、 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段要“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布置学生回家读《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让学生从名人的成功中感悟到“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