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爱》说课设计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内容感人的文章,通过讲述了一位母亲陪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读来不禁使我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


这是一篇描写细腻的文章,初看之下觉得很平常,随着课文的发展,得知,打弹弓的孩子原来是一位盲孩子,可母亲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的为孩子捡石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当孩子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下来。” 当“我’知道打弹弓的是一位盲孩子可他母亲还让他练习时完全糊涂了,“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我”认为这是盲人无法做成的事,可母亲平静地说“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平凡的动作,从容的神情,简朴的话语无不充斥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浓浓的执着的爱!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接纳关爱鼓励孩子;这更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她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像对待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对待自己有残疾的孩子而不给予他过度的保护和宽容(给孩子机会去做一个盲人几乎难以做到的事情,并允许他一次又一次失败,在失败的体验中学会用脑用手去解决问题),她给予了孩子希望(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生活中有希望,就有追求,就有精彩灿烂的人生。


[在学习这样感人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母亲;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既要和作者一起看母亲陪同孩子打弹弓,又要从母亲的身上感受到对孩子永不放弃的爱;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张庆老师倡导的“扣读感悟 读中见悟”展开层层教学。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


1、 通过学习母亲陪孩子打弹弓的故事,感受母亲对孩子看不见的爱——永不放弃的母爱,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从整体出发,以内容为纽带,从现象到本质,分成两大板块:(1)读流利——走进母亲,深入感悟母亲对孩子无声的爱;(2)读出感情——走出母亲,深刻领悟世上最伟大的爱,催人奋进,令人肃然起敬。


[教学流程]:


1、游戏导入新课


重点掌握:


(1)母爱是伟大的。——高尔基


(2)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初步感知故事主要内容。


3、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联系课文理解词意,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读流利——走进母亲,深入感悟母亲对孩子无声的爱。


1、 静读文本,看不见的爱是怎样的爱?你从哪里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先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试着有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2、小组交流


3、集体讨论,品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并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1)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A、你是怎么理解的?(怎么体会到母亲的爱?这是怎样的爱?)


B、理解“安详”。她的安详和微笑男孩看得到吗?为什么她还要这样安详地微笑着。(可以用心感受到)


(4)“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A、哪句话让你特别感动?


(a.如果不做,及时眼睛看得见,也打不中,如果做了,即使眼睛看得见,还是可以打中的.


b. 如果同样都做了,男孩和其他孩子有没有什么不同?——男孩时间长,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


C.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妈妈还要让孩子做呢?——身残志不残,让男孩明白,只要能够做,坚持不懈地做,总会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B.这位母亲真是位——伟大的母亲。这句平静的话,是男孩心中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持着男孩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句朴实的话,是男孩心中不灭的明灯,指引着男孩走向胜利。


C.谁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5)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A.你是怎么理解的?


(可以看出母亲累了——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但是她没有休息,因为她的孩子没有停止,还没有打中目标)


这位母亲为什么不这样做?(眼睛看不见,不忍心责骂;要孩子坚持不懈地做,她要给孩子坚定的支持。)


B、感情朗读


就本文而言,期望通过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平凡的动作,从容的神情,简朴的话语中感受到这位与众不同的母亲给予有残疾的孩子鼓励、信心、希望,这就是课题所言看不见的爱——伟大的母爱,而这既是对学生理解文本难点、重点的合理分散,又是借助阅读实践,对文本重难点的突破。]


三、读出感情——走出母亲,深刻领悟伟大的母爱——可以催人奋进,可以使人努力。


1、拓展阅读。(《母亲的爱》


3、总结全文:爱,无处不在。爱的内容丰富多彩,爱的形式五彩缤纷。有的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的爱是无声的,看不见,可它是那样厚重深沉,是那样执着无私,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总是用我们难以觉察的情怀无声地传递着不尽的爱……)


4、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请同学们自己写一条关于爱的名言。


2、在生活中学会感受身边的人给予我们的爱,同时试着把我们的关爱给予他人,把感受写在日记里。)


实践证明,当文本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真正与自己的已知经验相融合,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而自己朗读出的语句也就能真正打动自己,感染他人,在自然与不自然间,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升华,就会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将文本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韵美给表现出来。语文教学的真谛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