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案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特别是课文中的童谣、民谣、谜语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典浓缩。


[设计理念]:本文作者孙友田是我国著名诗人,他写本文想要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可是通篇没有出现一个这样的字眼,作者把对母亲的情感放在字里行间,放在母亲唱的民谣、童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里。正是母亲在夏天的月光下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使得作者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也是文章开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质朴的中国民间艺术给了作者以启蒙,使作者走入了文学的殿堂。为了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里的“永远”“美妙”,我设计了“一唱三叹”的教学方法,读母亲唱的民谣、童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层层深入,感受“美妙”,感受“永远”,最终体味出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激、怀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孩子们也将和作者一起,没有那直白的感激、怀念,而将那份深深地感激、怀念置于那“唱”“叹”之间。


[教学目标]:能通过对民间艺术: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理解,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七课《月光启蒙》,知道了在夏天的夜晚,母亲会和我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在童年的夏夜,母亲会给我( )、( )、( )、( )。(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喜欢的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边读边做注释。


二、新授课文


(一唱)师:你喜欢母亲讲的童谣、故事、民谣还是谜语?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喜欢母亲讲的谜语。(生读谜语)


师:你猜出了这个谜语了吗?


生:是花生。


师:你怎么猜出是花生的?


生:花生的壳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像麻袋,所以是麻屋子。花生仁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皮,所以是红帐子。花生肉是白白胖胖的,所以是里面睡个白胖子。


师:解释得真好。作者猜出来了吗?妈妈为什么要说他笨呢?


生:作者没有猜出来,妈妈之所以说他笨是因为花生就是自己种的,作者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猜不出来是不应该的。


师:你认为母亲还可能会让作者猜什么谜语?[]


学生编谜语(如果学生编出的谜语在当时的农村生活中是不常见的要及时纠正。)


师:作者喜欢母亲讲的谜语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课文中说“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从“缠着”可以看出我很喜欢母亲讲的谜语。


(一叹)师:所以作者在文章刚开始时就说(齐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你对这里的“美妙”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很喜欢母亲给我讲的谜语,在这样的夏夜里有了谜语,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师:你能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吗?(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你还喜欢什么?


生:我还喜欢母亲讲的故事。


师:母亲都讲了哪些故事?


生:母亲讲了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开河相会的故事。


师:还有很多故事藏在那小小的省略号里呢!你知道有哪些吗?


生:有关于月亮的故事,神话故事,天上神仙的故事(学生各抒已见)


(再叹)师:听着母亲讲着这些故事,你觉得这样的夏夜是怎么样的?


生:这样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这样的夏夜让作者向往,让作者沉醉,作者很期待夏夜的到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读这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生更深情地朗读)


师:民谣和童谣你更喜欢哪个?


生:我更喜欢童谣(读童谣)


师:你认为这些童谣有什么特点?


生:童谣有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生:这些童谣都和平时的生活有关。


生:这些童谣都特别有趣。


师:你从这些童谣里看到了哪些生活场景?


生:我看到了勤劳的人们(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


生:我看到了心灵手巧的人们(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


生:我看到了很有趣的场景(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生:我觉得这个场景也很有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生:我觉得人们的生活很安逸(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让我们一边打着节奏一边来读这些童谣。


生边拍手边有节奏地读童谣。


师:家乡人民的生活真得像童谣中说得这么轻松吗?


生:不轻松,那时,我们的日子很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正是这些童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生:不轻松,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理解两个“长”的不同意思。)


(又叹)师:再一起来读读童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抱着我,在院子里,我们一起拍手一起唱童谣。[]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虽然生活清苦,但母亲依然微笑着和我一起唱童谣。


师: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母亲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生:夏天的夜晚太美妙了。


师:让我们再来诵读这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学生深情诵读)


师:母亲最拿手的是唱民谣,我们一起来听听母亲唱的民谣(播放民谣)从这首首民谣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人们的勤劳(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我听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我听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母亲的声音甜甜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理解“芳香”)


(齐叹)师:这样的夏夜既有母亲的民谣、童谣,又有故事、谜语,难怪作都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理解“永远”,理解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让我们齐声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三、小结


1、母亲的民谣、童谣、故事、谜语除了让夏夜变得美妙之外,还带给了我什么?(理解课题:月光启蒙)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四、延伸拓展


1、出示图片,介绍作者的母亲。


2、介绍作者其它写母亲的文章。


[教学反思]对《月光启蒙》第二课时课时采用“一唱三叹”的教学方法,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月光启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让小学生来学习散文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像在本文中,作者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猜谜语、讲故事,其实都是想表达一种情感。这使我想到了大海,无数条支流汇聚成汹涌澎湃的大海,这种汇聚的情感必然是博大的、深远的。如何让这种情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并且在心中扎下根,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节课中,学生就在这“一叹”“再叹”“又叹”“齐叹”中,让这种情感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这一次又一次地“叹”不是在单纯地重复地“叹”,每一次的 “叹”之前都要“唱”好,为更深一层次地“叹”做好铺垫。作为一名教者,也在学生的这一次又一次地“叹”中,感受到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感激”“怀念”还需要说出口吗?不要,早在那“叹”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这篇课文的成功也使我想到了其它一些情感内容比较丰富的文章,如这一单元中的《爱如茉莉》,如果能将文章的情感脉络“一叹”“二叹”“三叹”,必然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