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3)齐读。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表演读。(感受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一环节通过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爱上了这一民间文学,也为下文体会 “启蒙”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


母亲不是不识字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3、师总结:是啊,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泥沙堆积,导致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创造了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四)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1、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故事 谜语


2、找生读讲故事部分。


3、母亲讲了哪些故事?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


(五)学习最后部分


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齐读。


5、我想此时你一定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了吧?(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


6、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三、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4、母亲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们还记得那些歌谣,师生齐诵歌谣。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