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尤其是长廊的写作顺序以及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把握课文游览路线。
师谈话导入:1、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路线是:指名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文中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具体句子分别是:(进了颐和园的大门……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幻灯出示
[设计意图: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游览顺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颐和园,首先来到了什么地方?(长廊)对!
1、▲长廊
师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廊,长廊是颐和园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景点,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描写长廊的这段话。
(2)这位游客,你觉得长廊有什么特点?或(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1、长: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体现它这个特点的?)出示幻灯片:(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幻灯出示作对比的句子:A、这条长廊很长,分成许多间。B、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让学生对比朗读,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因为用数字说明,更具体些。
(3)师:既然第一句好,请你们再来读一读第一句好吗?把长廊的“长”读出来。(齐读)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长廊很长?(幻灯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4)师: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让学生图文对照,感受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长廊除了“长”这一个特点以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美)你从哪里体会到?(让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语句)指名读句子,幻灯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5)师:横槛上的画怎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众多)据资料记载: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的图画有14000多幅,长廊的长) 师小结:这是长廊“长”的特点,长廊是中国园林中素有“画廊”的美称。你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既然这句话这么好,大家一块读,体会一下。
(6)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长廊的“美”?(幻灯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神清气爽”)
师: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比较好,让你感觉长廊很美?(神清气爽)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意思,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这一句,感受一下。(齐读) 师:长廊又长又美,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把长廊的“长、美”读出来。
(7)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给我们介绍长廊的?幻灯出示:(先整体后部分,从上到下,先两旁再到远处)齐读
过渡:为了奖励同学们,下面给几幅图片给大家欣赏,请看:
(8)说话练习: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这位游客,你会说:预设:(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长的走廊啊!或长廊真美啊!或长廊好特别啊!)
[设计意图:因为“长廊”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游览的第一处景点,所以作者花的笔墨较多,在这里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引导他们体会长廊的两个特点“长”、“美”并使学生理解作者介绍的顺序:先内部再到外部。为后面有游览的景点做个铺垫。]
过渡:参观长廊真是美不胜收,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请大家站在山脚下仰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2、▲佛香阁和排云殿
(1)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看到了什么?)(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这位同学的朗读后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指导朗读,读出气势。(请全班的男生齐读这一段话,读出他们的壮观的一面)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我通过“耸立”、“闪闪发光”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分别是雄伟高大和金碧辉煌,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文字描写的理解。]
过渡: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雄伟高大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接着又登上了万寿山, ( 出幻灯片,把所看到的景物轻轻带过,直到:在正前面,我们还看到了昆明湖。)
3、▲昆明湖
(1)师: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女生齐读)[]
(2)出幻灯片1:镜子 (3)出幻灯片2:碧玉 (3)学习体会打比方的用法。(4)换词法体会“滑”字。先请大家读这句话,问: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小结本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出幻灯片
[设计意图:在此文段的学习中,作者用“镜子”和 “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于是我用图片辅助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感受昆明湖的两个特点“静”和 “绿”;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用得妙的一个字“滑”,通过“划”---“滑”的互换,体会到“滑”更能衬托出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
过渡:从万寿山下来后,我们又随作者来到了昆明湖边,出幻灯(继续)到十七孔桥停止
▲十七孔桥
(1)学生自由读描写十七孔桥这一部分。(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想象说话:用幻灯片出示“有的……有的……”[幻灯片: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3)我们走在十七孔桥上,手抚摸着这些小狮子,你会说什么?
(4)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昆明湖,发现最好玩的是十七孔桥。作者正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才把狮子的姿态写得很有韵味,让人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都”、“也”让学生体会狮子之多,而且形态各异,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想象说话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才能。]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觉?(指名说)
过渡:对啊,作者也和我们的感觉一样,觉得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全体男生读)这段话我们似曾相识,好象在哪里见过?(引出了课文的第一段)全体女同学读。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叫做前后呼应。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这样能使你的文章更吸引人。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通过巧妙的问答自然地引出结尾的表达方式以及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渗透作文的写法指导。]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联系刚才我们学过的内容,说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呢?(指名答,根据板书小结)(对,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作者每游览完一处景点,在每一处景点的开头,都会有个交代,游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种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以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肯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并再次梳理课文作者所运用的“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
(四)课外拓展,学习迁移。
请同学们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写作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万寿山 壮丽 美、 大
昆明湖 静、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