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学实录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


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


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知欲望。外出旅游这一导入使学生跳出了枯燥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本课内容奠定基础。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经验来总结如何读好古诗,与其说教师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不如说是在教给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毕竟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评析:巧妙设计诵读方式,使孩子诵读古诗兴趣盎然,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


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评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自读自悟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读得充分,感悟自然深刻。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


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师用绿色粉笔板画山川、原野,用白色粉笔板画水田。)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幕勃勃。


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


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


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评析: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仅靠语文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完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结合课外知识的积累,搭建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大知识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不仅注重了指导朗读,还重视了知识迁移,从多首诗句中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从而感受乡村的美丽景色。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3、4句古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模仿着诗人用“才了……又”这一句式,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耕田又种菜。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评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又教给了学生作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作诗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方为“明”师之道。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曲《乡村四月》。


(课件播放《乡村四月》歌曲,与学生共同唱古诗。)


师:大家唱得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此处设计可见教师良苦用心,教师动情描绘,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激发出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尤其是层次渐进,梯度训练,使学生的激情得到释放,如同惊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大有古人吟唱“阳关三叠”的效果。别出心裁的唱古诗设计更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次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