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人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
教学重点:
1、从老人的外在形象去分析其的内心。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能力。
2、学生基本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能根据人物的外在形象去分析其内心活动。
3、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阅历,都体验过成功和挫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听众”。
理解“听众”,用什么来欣赏?一般在什么场合听,人数(规模)怎么样?
2、板书“唯一”
理解“唯一”的意思。
3、“唯一的观众”是什么意思?看了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述的?
2.指导分段。
(1)课文是以“我”前后变化为线索,请找出描写“我”以前的段落,和“我”后来的成就。(第1段自然段讲以前的“我”,第12自然段讲“我”后来的成就。)
(2)第2-11自然段呢?(讲“我”为什么有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以此为依据给课文分段呢?
四、深入分析,重点体会。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我”有什么爱好?家人是怎么评价“我”的爱好?(相机理解“白痴”“折磨”)
2、如果是你得到这样的评价,你很怎么想?
3、对此评价“我”又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沮丧”)还有那些词可以表达“我”这时的心情?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我”还是那个“白痴”吗?从哪看出?(相机理解“无法割舍”“成千上万”)
2、“我”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这样的变化大吗?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变化之大?
3、“我”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三)学习第二部分(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课文第二部分。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3)逐次理解体会。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练习读好这几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B、“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的平静与前面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一直”。
②老人又是怎样鼓励我?体会“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③老人谢我什么?你觉得应该是谁谢谁呢?
④面对老人,我又有什么感受?(体会:从没有过的感觉,相机理解“洋溢”。)
C、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①从此,我有了那些变化?(抓住“常常”、“又酸又痛”、“湿透”“尽心,力”体会。)
②老人又是怎样看待我这些变化,怎样鼓励“我”?
③理解“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老人会想说些什么?
3、这个老人是谁?从妹妹的反应你知道什么?你是否可以体会到“我”为什么有这些变化了吗?
五、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小结)。
六、拓展。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人,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