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一)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