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一、复习导入:
你们都看到过哪些象形字?我这有一个象形字?你们看到过吗?谁能猜猜它是哪个字?对,这就是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实物网的样子。我们的互联网就是这样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奇网,它是怎样的神奇?《网上呼救》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就让去细细品味吧!再没细读之前谁能简单地回顾一下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师:看来同学们已熟知了课文的内容。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亲身体验那段跨国界的感人呼救历程。
三、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6~8自然段,芬兰的苏珊(板书: (芬兰)苏珊呼救)为什么要采取“网上呼救”?理解:万蚁噬心。
师:这三个自然段是中断本文的叙述顺序的‘你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1、有人知道吗?(为了帮助情节或刻画人物)
2、你平时看见过这种运用“插叙”方法吗?
3、你认为这种方法好吗?希望大家多关注这种方法,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文章中。
四、此时万蚁噬心的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她呼到谁了?桑恩是哪国的?板书:(美国)桑恩
师:一个芬兰,一个美国。幻灯出示:世界地图。(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而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9小时,而采取网上呼救,只用了短短的多少分钟?算一算(几十分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速而及时。)
五、师:灼痛难当的苏珊只靠及时快捷的网络传递信息就能得救吗?(不能)还得靠什么(爱心,同情心)
师:好,现在我们就去感受桑恩的那份爱心援助(板书)。默读1~5自然段。思考:桑恩看到呼救信息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六、师:12岁的小男孩,没有过多的阅历,他起初想:
老师出示:万一她真是急病发作,那岂不是糟糕?我得帮她。这个心理活动怎样读?
师:半信半疑的他在凝视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请帮助我,我呼吸困难,左半身没有感觉,坐在椅子上无法离开。”善良的桑恩与自己小时候发哮喘病时的痛苦来体验此时的苏珊的疼痛。
幻灯片出示,读:他可能跟我一样身患哮喘。这时正孤身困在一个公寓里或偏远的农场上。这又怎样读?
七、师:没有的直白的语言陈述,(幻灯出示:两次心理活动。)只是两次的心理活动就使我们感觉到了什么?(桑恩救苏珊的坚定决心。)你们所说的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能绿色上网的网络少年形象。希望你们今后也把这种心理描写运用到文章中使你的文章中人物更加的鲜活。出示下一张幻灯片。
八、师:那我们也跟着桑恩行动起来吧!画出桑恩、桑恩妈妈和艾眉之间的对话。要求:画出人物对话,并把叙述部分隐藏的人物对话找出来改写成人物对话形式。
九、师:从人物对话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师:大家说得很好,爱是不分国界的,我感觉得到你们若是此时的知情者,也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十、师:看课文的27自然段,一起去体味那令人心慰的时刻。老师引读:10分钟、、、、几十分钟后、、、、四天后、、、、
十一、师:正是这些素不相识的众人给予的爱心鼓励,热情相助,才使远在万里的苏珊有了生存下来希望。这就是信息与生存的息息相关了。反之,若当时的苏珊不会上网呼救,那结果呢?
十二、师:可见,网络这一信息传递方式,我们必须掌握,但掌握了后,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们现在知道吗?出示最后一张幻灯片。
十三、师总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看出,你们已认识到了网络带给我们的利弊,那我们来个爱心呼救,把你知道的网络利弊以书信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传递给你远方的小伙伴,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你们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