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课时号数:_______
课的类型:__精读_
DATE: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了解泰戈尔,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难点、重点:反复朗读课文,从中理解、感受本文语言之美、感情之丰沛
教具、媒体:
板书设计:正音
hai han ning zhi ju gu ji lai zhu
骇 酣 凝 滞 拘禁 禁锢 希冀 天籁 伫 立
bo luan lang yuan juan
反驳 孪生 阆 苑 镌 刻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3、思考:作者漫步图书馆,为何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如此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你们爱去图书馆吗?在图书馆,看见成千上万本书籍静穆的排立在那里,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著名作家泰戈尔在图书馆的感受。
一、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油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泰戈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一生与书为缘,因此,他对图书馆有着特别的感情和认识,对于图书馆有充满睿智的思考和极其热情的赞美。
2、时代背景
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在191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稿深刻地寄托了泰戈尔诚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他深沉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一主题在《图书馆》中同样得以充分地表现。沉迷于图书馆的泰戈尔,漫步在人类文化的长廊,筛选从文字中传递的信息,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思维,欣喜地捕捉到了图书馆中沉积的人类文化的精髓和来自四方的文明之声。
二、初读课文、正音
hai han ning zhi ju gu ji lai zhu bo
骇 酣 凝 滞 拘禁 禁锢 希冀 天籁 伫 立 反 驳
luan lang yuan juan
孪生 阆 苑 镌 刻
三、再读课文,讨论问题:(在“读”中反复品味)
1、 泰戈尔笔下的“图书馆”是怎样的? 有什么特点?
2、 文章对图书馆的描写、赞美主要集中在哪些章节?
3、 剩下的章节又是说什么内容的?
参考:
1、作者笔下的图书馆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首先用 “静穆的海浪”来比喻图书馆,将图书馆浩瀚而安静、包容着丰富的知识的特点表现得如此生动而具体;
“不管你朝哪个方向奔跑,都不会遇到障碍。”将图书馆里你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自由写得自然而朴质;
“这里,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室;这里,辩护与反驳形影不离,如孪生兄弟……”又将图书馆包容一切,有不同的文化、有思想的辩论、还有不同的发现……那么生动而富有哲理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2、以上内容主要集中在1---6小节
第一部分(1—2段),写图书馆“囚禁”了人类的思想、语言、感情、历史。主要从图书馆的存在形态(文字或图像)来反映图书馆的特点。
第二部分(3—6段),从各个角度展开,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天地。着重从图书馆的功能来揭示图书馆的特点。
(图书馆有着种类丰富的读物,是人类心灵的相聚交汇,它跨越时间和空间,闪烁着伟人的思想和语言的精华。)
4、 剩下7---10节是第三部分,热切地呼唤孟加拉人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走进图书馆,以独有的心声加入“世界之歌”。
四、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漫步图书馆,为何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如此复杂的情绪?(准备明天交流)
《图书馆》
课时号数:_______
课的类型:__精读_
DATE:___________
教学目标:反复朗读课文,从中感受本文生动而华美的语言
难点、重点:理解作者那份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教具、媒体:
板书设计:体会文章语言的生s与严密
1、 大量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2、语言齐整,节奏匀称
3、用优美的语言写出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
作业布置: 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一、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漫步图书馆,为何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如此复杂的情绪?
作者心头有着深重的沉重感,他漫步图书馆时,本以为图书馆应该可以平等地展示来自四方的文化和文明,但是却发现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在此是如此的苍白,而事实上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是多么的辉煌和灿烂,应当在人类文化的长廊里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满腔的爱国激情、神圣的使命感在作者心头激起,作者丰富的情感也由此爆发。
2、文章气势磅礴,情感丰沛,它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的前半部分如行云流水的蓄势,作者把犀利的目光聚焦在文化的传承上,字里行间蕴藏着对于图书馆的哲理思辨,以及对于文化的炽热情怀;文章的后半部分情感如洪水般喷涌而出,以一连串的反问句引发出对于孟加拉民族文化的深切思考,将心中对于祖国的爱伴随着疾呼在文章结束时达到高潮。
二、朗诵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严密
1、大量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图书馆连接着今与昔,连接着你我他,作者形象地把它喻为“在深不可测的岁月的海面上架起一座壮丽的桥梁”,显示图书馆不可替代的功能,形象而意蕴深远。这里“桥梁”所用的修饰语(“壮丽”)也都是值得反复玩味的。
把比喻和排比结合起来运用,更显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
如第3段“有的路……有的路……有的路……”,表达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种类丰富多样,读者在这里可以各择其“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又如第4段,把比喻、拟人结合在一起,把两相对立的人或思想组合在一起,用排比的形式层层展开,让读者体味到图书馆小小的空间却能包孕着无限的天地。
2、语言齐整,节奏匀称
文章的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反问句式,加强语气,突出了作者热切企盼的情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用优美的语言写出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
既“囚禁昔日”、使声音“静默”,却又用“一本本书在深不可测的岁月的海面上架起一座壮丽的桥梁”,为读者“演奏着光的生辰之歌”,聆听伟人宏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