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能理解比喻等修辞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4.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能理解比喻等修辞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背诵。


2.作者简介: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人,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


二、自学生字词、读文


1.根据注释,学写词语。


发痒 衣袖 优美 拱出 抛出 笛子 摇摇晃晃 似乎 畅想 徜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朗读)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3.范读。


三、引导质疑,整体感知。


“读书贵有疑”,我们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提出疑问,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第一步:学生默读,提问题。


预设:


首先应明白本诗写了什么,具体是?


文章写了哪些景物?请用“——”画出,并说一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文章写了人的什么活动,请用( )画出,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第二步: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步:学生根据自学,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


写了初春的景物。


写了毛毛雨、新芽、新叶、蝌蚪等等景物;


写了抛石子、看书、做叶笛等儿童的活动。


第四步: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儿?你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读课文、释疑,体会文章表现的感情。


①一些新芽,象鸟嘴/琢得小树发痒/


把新芽比做鸟嘴,并不新奇;但这鸟的嘴巴把小树啄得发痒,却很精彩,它用比喻、比拟很形象地勾画出小孩子的独特感觉。


“把春风吹得摇摇晃晃”:究竟是春天摇摇晃晃,还是作者自己陶醉得摇摇晃晃呢?春天不可能摇摇晃晃的,显然是作者有点醉了,他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物与我已经浑然一体。


②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象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


新叶像闪烁的眼睛,是比喻,更是孩子心中特有的想像,而且还要“痴痴得想”,更是把孩子好奇入迷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③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


④掀开一页书,贴耳倾听/能听到每个字都变成蜜蜂歌唱/


⑤一只只蝌蚪蹲在池塘/象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


⑥夏天来了,定是一片蛙鸣/在房前屋后低吟浅唱/


这两句由一只只小蝌蚪联想到夏天的青蛙在房前屋后低吟浅唱,运用联想的方法。比喻拟人的运用


⑦春天在我的欣赏荡漾/春天在弯弯的小路上倘佯/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⑧采一篇树叶做一支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走进家门抖一抖衣袖/竟抖出一地春的芳香。


作者先从视觉,再从听觉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春的景象。


⑨这篇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篇文章作者写了春天的景物和人物在春天的活动,表达出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五步:教师梳理问题。


第六步:请仿写比喻句。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互读互听。


2.小组推荐配乐朗读(播放轻音乐)。


3.学生互评。


4.老师评价,鼓励背诵。


五、归纳小结:


1.主题:这首诗是描写初春的,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2.写法:


(1)写法新颖,与众不同。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1.默写并背诵古诗。


2.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