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风光》说课设计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教材简析


《北极风光》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北极是地球的一个神秘的区域,课文用生动的笔墨介绍了北极的季节特点和冬夏两季的奇异风光,表现出北极的美丽与可爱,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喜悦心情。文章语言清新凝练,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文中“区域、神秘、色泽、繁花似锦、横贯天空、直垂中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3、通过网络知识的扩充,对有关北极的词语、知识及文学作品产生兴趣,进行思、说、写的训练,并延伸到课外进行实践。


4、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文中的排比句,在反复对比中体会文章的优美,并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事物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并感受北极风光的奇异和美丽的特点,感受大自然事物的美好,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等7自然段。


突破方法:利用网络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北极光的奇异景观。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让学生对北极的奇异景观有一个较为直观地了解,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品读、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形象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生动、精美的画面,悠扬而动听的音乐,以及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语文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播放一段北极的动画,加上我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谈话,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激发了学生急于看录像,抒发观感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在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具有提供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的功能,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切实重视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充满激情的配乐解说之后,让学生想想:“课文介绍了北极的哪些风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己也想读一读课文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带着自己的喜好去读、去思考、去领悟。“你喜欢北极中哪里的风光,为什么?”这种属于阅读个性表达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为后来上机创作自己的作品打下了基础,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自主地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智能、心理、个性的发展。


(三)品读课文,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1、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则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学生充分读课文之后,老师设问:读课文时,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想知道什么吗?虽然学生问的不一定精彩,但是他们在思考,在学习,而这是最重要的。


2、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自主解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习网站中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学习、讨论、交流。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查阅网页理解课文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料极为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一一查阅。所以,我提醒学生试谘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进入网页细细查阅资料,而对自己已经清楚了解的知识,就只需对网页进行大致地浏览,甚至可以跳过不读。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学习实际,从丰富的网页中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了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3、利用信息网络环境,拓展课内阅读空间


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具备快速的检索功能,因而成为拓展性阅读的最佳媒体。教师根据阅读课的主题,通过I E搜索,组合相关的辅助资料,建立虚拟学区,充实、更新阅读课文的内容。[]


电子模拟学区成为创新型的阅读教材,具备了传统教材所没有的超链接功能,阅读面之广,阅读量之大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文字+图片所无法比拟的。


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信息资源库中查找资料,学生通过看视频资料便“无师自通”了。机上出现了学生收集到的北极风光的图片,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多种器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自然情感。


4、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也把“情境”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之一,这是符合小学生直观形象、喜新好奇的思维特点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具有生动的模拟再现功能,它能控制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文本和符号等多种信息,再现阅读教材中的艺术形象、自然图景、生活场景,营造一个感性的空间,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自觉地对来自特定的学习情境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说,往往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有人说,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 ,悟得透。如在教学北极光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网上的北极光的图片资料以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发现北极的北极光太美了!有的说,这些北极光把我们的世界装点得如诗如画。“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课文里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极光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观察美丽的北极光以后,重点抓住三种不同的姿态和不同的色彩变化的北极光来进行描写,并且作者在用词造句上也是很讲究的,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在写不同的色彩变化“闪烁”“闪光”“灿烂”等。特别是“掠”和“横贯”“直垂”更富有情趣,具有拟人色彩,把北极光写活了,写动了,很有青春活力。学生的这种发现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作者的这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仍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应将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巩固语文知识。


5、在交流中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进行多向讨论交流。学生可以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有效地推进学习进程。当时,我们班的学生讨论的热情特别高,不仅小组里展开了质疑论辩,而且,几十个听课老师身边也都围满了同学,有些涉及北极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的问题,连听课老师一时也很难解答。我觉得,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课堂上,我不仅鼓励学生生生互动,也鼓励师生互动,营造了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地学习,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


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我不是组织学生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交流,而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让学生挑自己最感兴趣的,感触最深的,最有把握的一点、两点课文知识进行交流。


在这过程中,学生谈得尽兴,听得专注,他们在课堂交流中各展所长以及质疑问难中的思维碰撞,已足以涵盖课文知识的全部。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是深刻的,所以,随着学生的随机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特别到位。


从个人自学到互动交流,学生头脑中有关北极的科学信息陡然增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教学有感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已列入课程。传统教学将识字、阅读、写作分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而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识字、阅读、写作三者合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提供孩子创造思维的舞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所得,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本课教学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探究—发现”的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通过朗读感悟,实现语感积淀,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美景,入境生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辅以课件,让学生在图、声、乐、情中品析词句,研读、质疑、探究、反馈,充分地自主学习。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让语言文字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