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学生字。理解由学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老师:谁来读读?(学生读)。读得很好听。


老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学生:睡不着,失眠


老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学生:不眠。


老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学生:难眠。


老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


学生1:不眠。


学生2:难眠。


学生3:失眠。


老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学生:钟声


老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学生:寒山寺的。


老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学生:“枫桥”就是寒山寺。


老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学生:张继。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讲授新课


老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老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学生读)


老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学生合作读)。


老师:再反过来读(师学生再合作读)。


老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学生齐读)。


老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学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老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学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老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学生:没有。


老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学生:愁眠。


老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学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老师:齐读“愁眠”这个词(学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学生齐读);轻一点(学生再齐读)。[]


老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学生:月落


老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学生:江枫。


老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老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渔火。


老师:怎样的渔火?


学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老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学生:钟声。


老师:在哪?(学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学生:半夜)


老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乌啼。


老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学生: 孤独、凄惨)


老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学生: 霜满天


老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学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老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学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老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学生:愁眠),都伴随着(学生:愁眠),都笼罩着(学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对愁眠。)


老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老师:应选哪个。(学生选,交流)


老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学生读),通吗?(学生:通)。行吗?(学生:行)。味道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老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学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学生:母亲、家人、妻子 ……


老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学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学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学生:对),只有——(学生:对)。老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学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学生了。(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老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学生读诗)


老师:姑苏城外寒山寺——(学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老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学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三、拓展延伸


老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学生写)


老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上,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学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老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学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学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老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学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老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老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学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老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学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学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老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学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学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学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


(学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老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学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学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老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学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学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