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风筝》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在“我”与“小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3.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感受作者对“小兄弟”的歉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感受作者对“小兄弟”的歉意。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文中感受作者对“小兄弟”的歉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试着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情景?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学生自由作答。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 一篇关于小孩子放风筝的文章《风筝》。它的作者是鲁迅。


补充板书: 风筝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那些想法?


预设:生:谁放风筝呢?


这个风筝是什么样的呀?


放风筝放的开心吗?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在书上标出来。并写在预习本上。


2.交流预习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丫杈chà蜈蚣wú什物shí虐杀nüè伶仃língdīng嫌恶xián wù惊惶huáng憔悴qiáocuì瑟缩sè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读。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包含生字的随文指导。


重点指导: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多音字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能不能说说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首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


教师分小组随机抽让学生说,(注意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预设:鲁迅的弟弟小时候特别喜欢放风筝,鲁迅却不允许弟弟放风筝,现在他很后悔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向自己的弟弟道歉寻求原谅,但是弟弟已然全然忘却,因而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


教师及时提示以便说的更完整:


鲁迅为什么后悔?


弟弟有没有原谅他呀?


他现在的心情如何呢?


学生再次阅读思考。


指导以后要注意让学生重新说一遍。检查效果,看学生是不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作业:


1.预习作业: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预习本上。


2.课下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读读有关鲁迅的故事。


把自己读资料的收获、感受写在预习本上。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内容:


1.回忆课文讲述“我”和弟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2.默读课文,想想,从这篇文章,你读到了些什么?


预设:学生整体把握鲁迅对当年事件的深深自责。


二、细读文本,思考感悟:


(由学生感悟)提出中心话题:鲁迅对当年的所作所为什么那么后悔?你又是从文中哪些段落体会到鲁迅的后悔的?


1.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讨论、小组交流的时间,指导学生将找到的语句标注下来,并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生:从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了,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可是鲁迅却不允许,他对自己的弟弟做了“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从文章中的那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


生1:从第三自然段“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多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纠缠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


通过“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惊呼”“跳跃”


我体会到了“小兄弟”虽然自己不能放风筝可是他看的那么入神,那么专著时而“惊呼”时而“出神”体会到了他是多么的喜欢放风筝。小孩子都喜欢玩,所以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对了,你们喜欢玩,我小时候也喜欢玩,我的孩子她也很喜欢玩。


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读,把小弟弟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还有谁想读一读,说说你对这部分的感受?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感受?


生:有看球赛,


打游戏我也会禁不住喝彩欢呼。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感受,那么大家都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小兄弟对放风筝的无比喜爱。


(2)那么同学们,我们还回到我们的问题,“精神虐杀”是什么意思?那一幕是“精神虐杀”的一幕?


生: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精神虐杀”的一幕。


师:给大家读一读。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鲁迅当时


生:我感受到小兄弟当时特别惊恐无助。


师:你从哪个句子,那些词体会到的?


生:“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从他的动作神态”惊惶地站了起来” 失了色瑟缩着”体会到的。惊惶就是很惊恐的样子, “失了色”说明因为害怕变了脸色,并且还全身发着抖。


师: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的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请你合理想像一下小兄弟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景。


生: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因为鲁迅在时他根本不敢哭。


生:他捡起心爱的风筝,可是风筝根本不能再修好了,眼泪一滴一滴落下来.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这也是他后悔的原因。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读一读 ,注意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3)同学们现在你们也一定可以理解当鲁迅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时,他什么样的心情了,但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读读五六自然段。


三、文本主题深入研究:


师:同学们鲁迅为什么对一件过了那么多年的事仍然不能释怀,看到风筝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仅仅因为这件事吗?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与主题相关鲁迅资料。)


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早年曾经以优异成绩卡口如日本学医。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他发现,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阅读资料,指导学生从课文找出对自己的弟弟的麻木、冷漠而感到深深悲哀的语句,反复诵读,体验怒其不争。


预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


带着对文本此时的理解感受,再来读读这篇不同一般的童蠊适掳桑


师总结: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四、拓展活动:阅读《童年书架》有关鲁迅的文章。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通过检查,将学生的认读进行有效落实,保证学生的认读没有障碍。


捕捉学生的直觉感受,整体感知全文。


通过中心话题让孩子能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此处,通过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


此处意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在朗读中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此处,通过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


对文本本义的理解一直是设计这节课时的难点,因为距离学生的时代背景是很有差距的。因此,教师此时适时适当的资料补充,对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是很有帮助


此时仍应回归文本,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文本语句的真正含义,用多种形式读的方式表达自己此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