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教材解读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整体解读


《报酬》一课是义务教育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板声《书趣》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力求通过《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与《报酬》两篇课文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分享书中角色读书的乐趣和成功。而《报酬》一文则恰恰是借助于一个小男孩儿帮助邻居巴罗先生修整草坪,这位先生以一本书作为报酬补偿给“我”,后来正是巴罗先生的书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


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教学目标


1、体会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文本解读


表面看来,这篇文章的在文章结构上是顺风顺水,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故事简约地记叙下来。而恰恰是这样的文章结构,如拨云见日般层层递进揭示了从“报酬”到 “最高报酬”的真正含义,这种结构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内容上的堆叠,而有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幽,也有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


走进文本,我首先有个疑惑产生“巴罗先生在付酬这件事上,到底是属于无意之行为,还是故意拖着不付工钱,而想办法引导“我”读书,让我最终成为了达特茅斯学院著名的人类学教授呢?”


我想文中的几处语句揭示了其中的玄机。


“自己挑吧,要读,要借,要拿,都可以。”


巴罗先生一改往日的吝啬,如此的大方,本身就告诉我们这位先生并不是一位“吝啬鬼”。“真像一个图书馆”也说明了巴罗先生并不是一位缺钱的人。这与前面的“不是说身边没有面值小的钞票,就是说手头的支票用光了,有时甚至好几天都见不到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这样进一步思考,巴罗先生先前的躲避是不是为了吊足小作者的胃口,或者说让他作出一种选择呢?


“哦,这该由你告别我了,下星期,好吗?”


小作者满心期待着巴罗先生对自己手中的这本书《正义存在》作出评价,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巴罗先生没有卖弄自己读书时的心得,把这个任务还给了“我”。于是,小作者再一次由巴较先生推赂一个新的选择。到底要不要把这本书读了,对于一个“从未认真读过一本书”,甚至说不上“自己究竟喜欢读什么书”的孩子来说,不但要读读,还要谈谈对这本书“它怎么样”来作出回答。实属不易。“读还是不读,怎么样去读?”这都成了小作者新的抉择。


“那就送给你吧,我再给你找一本别的。”


如果说第一本书的投石问路—小作者“激动地说那真是一本好书”—已经初见成效,那么“我再给你找一本别的”让小作者继续读下去则是水到渠成。进而,文中没有写小作者是如何去读这本书的,只是用一句“这本书竟使我迷上了人类学”。那么,小作者面临新的选择已不是读不读下去,透过一个“迷”字,我们读懂了这个小作者“怎么样的读书态度,怎么样的读书经历呢?”这个是空白,值得我们把玩与思考。


文章结构看似平直,却是一咏三叹,令人回味无穷。在解读的过程当中,我提出了一个主问题,三个子问题,每一个都没有作出直接的回答,而这则恰恰是我们引导学生来学习探索的。解读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解读感受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试想,如果在那个傍晚,巴罗先生真的从手中拿出钱来给了作者是,或是小作者纵使面对满屋子的书也无动于衷的话,他的命运或是成了一个职业的商人,而不是一位人类学教授。与其像爱默生所以说的“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选择决定人生”。这样的感慨,应该是我解读的感悟,也是我在教学结束时与学生分享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