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失业后居家订报纸、看报纸的的一段经历。
文章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课文中的16自然段。在作者与妻子的一段对话之后,由作者向妻子借钱订报纸却遭到拒绝而引出了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失业在家的男子汉的那种自责、无奈和惭愧的心理。而除了运用心理描写的的手法之外,作者还十分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出来。教学时,我把人物“通过语言表达人物心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之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分析人物的心理现象。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
比如,在学习作者与父亲的对话时,学生有很精辟的分析。作者在妻子那里要钱订报纸,结果碰了个钉子,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并联系上下文和重点词句,读出了父亲这句话蕴含的心理活动。
一、“沉吟”了一会儿才说,说明父亲嫌《大公报》太贵,不舍得,一时拿不定主意。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
二、父亲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不忍心看到儿子失望的样子。所以希望儿子订一份便宜点的小报,这样既满足了儿子读报的欲望,又不会过于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父亲既不忍心拒绝儿子,又不能完全满足儿子的愿望,心里感到愧疚不安,所以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与儿子说话。
至此,一个朴实、敦厚、慈爱的父亲形象便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跃然纸上。
再如作者与妻子的几句对话,学生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作者想订份报纸,妻子说:“订那个干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妻子文化水平低,不理解丈夫的心愿。当知道丈夫在家很闷,想通过读报纸打发日子时,她又说:“你去订吧。”从中又看出妻子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关心、体贴丈夫,希望丈夫过得快乐。当听到丈夫说订一个月报纸要三元钱时,她 “啊”了一声。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啊”的含意,我设计了三种读法让学生倾听、感受、分析、判断。
一、 第四声,拖长。
二、 第二声,短促。
三、 第三声,拖长。
学生经过辨别,很快品出了言外之意。第一种读法表示“这么便宜啊。”第二种读法表示“这么贵啊。”第三种读法表示“我听明白了。”再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个“啊”的含意就不言而喻了——妻子嫌订报纸太贵了。所以当丈夫向她提出借三元钱时,她才会说出“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来的钱啊”这样的话,从中看出妻子既体贴丈夫,又不舍得出钱的矛盾心理。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在学习中提高了。
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言为心声”,语言就像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都能让人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到人物内心思想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