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规划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单元/主题总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3篇课文均属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充分体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牛郎织女》这是个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文章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经历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境况,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和织女故事的前半部分,以牛郎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并穿插了织女和众仙女在天宫没有自由、没有欢乐的生活情景及下凡的经过。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牛郎的身世和他精心养牛、与牛建立了亲密关系。第二部分讲哥嫂只给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第三部分讲老牛讲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第四部分讲述牛郎巧遇仙女,与其结为夫妇。


《安塞腰鼓》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这篇文章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这一部分分为4 层,围绕“好一个安塞腰鼓”,表现了安塞腰鼓的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以及舞姿美,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整篇文章呈现了从静——动——静的结构特点。


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接一个**,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教学对象(学生)分析


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此外,本文诗一样的语言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语句赏析,从而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通过与文本真挚的对话,形、神结合的语言,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体会黄土高原的后生们与在艰苦的环境中勇于搏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4、通过写作练习,迁移巩固,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精神。


四、总体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说明


咬定“语言”不放松。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言语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1.学结构用结构。文章以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分水岭,从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形散而神不散,中心突出,结构完整。以这句话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 “好一个 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赞美之情地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句话,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这个设计点上,最亮丽的一笔是在学习第三层的时候,借用板书让学生领会这是“好一个蕴藉着高原人民力量和精神的安塞腰鼓!”,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教学这两部分时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六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第十二自然段重点抓了句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和句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体会安塞腰鼓所释放的生命伟力,体会高原人民身上所蕴藉的民族精神,深层次地挖掘安塞腰鼓的内涵。[]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感悟文字背后所折射的安塞腰鼓之力量美与安塞人之精神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六自然段的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和“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五、教学总体进程规划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利用资源,顺势导入。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紧扣“反复”,具体感悟。优化训练,积累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