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教案(2)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风》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能力的同学试背


3、 仿照《风》,能自由创作小诗。


4、 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感受诗的意境。


2、 激发学生写诗欲望,仿写诗歌。


三、教学过程:


【感 知 风】


(一)謎语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很高兴和你们一起来上这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啊老师想给大家猜个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微笑。谁猜到了是什么?


生: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对,謎底就是风(出示课件)


师:自古以来啊,风、雨、露珠、雪花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在这几种景物中,来无影,去无踪的就是―――风。风到底在哪儿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的小诗中去寻找风的足迹好吗?(出示板书)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题目《风》。


生:风


(二)、初步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45页找到这首诗吧。自由小声地读一读遇到不会的字看着注音多读遍。


(学生自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也请他帮你检查一下你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同桌互读)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小朋友们是否把字音读准了,课文读通顺了,谁能来读一读呢?(指名读)


师:读得很流利,那叶圣陶爷爷是用几个小节来给我们介绍这些风的?


生:三个小节


师: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风来了?


生:树叶颤动的时候。


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花儿点头的时候。


师:说的真好!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我们看到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来了


评析:谜语导入引出课题。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确保了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了课文并整体把握了课文的层次及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风。


【体 悟 风】


(三)、学习第一小节


师:谁愿意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有感情。你在什么时候知道风来了?


生:我在树叶颤动的时候知道风来了(出示板书)


师:树叶颤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伸出你树叶般的小手, “呼——”一阵风吹来了,小树叶颤动起来吧!对,就是像这样轻轻地抖动,而不是使劲地摇摆。你们仿佛听到小树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老师以排比的形式指学生说,你仿佛听到了……你仿佛听到了……你仿佛听到了……)


生:听到了树叶沙沙声……


师:你感觉这时候是什么样的风?


生:凉爽的风。


快乐的风。


师:请你们再读一下第一节最后一句感受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风?(自读)[]


师:“走”过来了是什么样的感觉(出示课件)


生:轻轻的。


师:是呀,风就像一位阿娜多姿的少女舞动着衣裙轻抚过树叶。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轻轻的感觉自己读一读第一小节


谁愿意把你在第一小节中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老师在你的朗读中没有感受到那轻轻的风,现在老师想读一读,同学们请认真听(老师范读)


师:请你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同桌互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呢?(指名)


师:你读的真有感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齐读第一小节吧。(齐读)


(四)、学习第二小节


师:风走过,树叶颤动了,风还会到哪儿去呢?我们快到第二节中去找找吧。(自读课文)。


师:你找到风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在什么时候找到的?


生:河水泛起波纹。(出示板书)


师:现在 我们就来到这清清的小河边用手抚摸着这微波荡漾的河面。你感受到手下的波纹了吗?你觉得波纹像什么?


生:波纹像蛇。


波纹像女孩子的裙子。


波纹像丝带。


师:什么样的风才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波纹?


生:轻轻,柔柔。


师:是呀,轻轻柔柔的风就像妈妈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河面上的风我们找到了!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呀,这时的心情该多兴奋呀!请你带着这种发现它的高兴和兴奋,读一读第二小节吧。(学生自读)


师:谁能带着这种高兴和兴奋的语气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读)


师:河水起波纹的时候多美啊!这次我们一组一组的读,好吗?(分组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师:走过树林,掠过河面风又做什么去了?大家快拿好书我们一起到第三节里去看一看吧。(齐读)


师:你又在什么时候找到风了?


生:花儿点头的时候(出示板书)


师:这时候风来做什么?


生:风来做游戏。


师:风又变成了个调皮的孩子和花儿一起游戏了,请同学看一看(出示课件)想像一下它们在做什么游戏呢?


生:它们在玩捉迷藏。


它们在玩丢手绢。


它们在玩老鹰抓小鸡


师:它们玩的多开心啊!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做游戏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快乐。


开心。


师:是呀,我们该是多么快乐,多么开心啊!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开心快乐的感觉读一读吧。(学生自读)


师:谁愿意带游戏时开心,快乐的心情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读)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男生读的怎么样?男同学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开始吧。(男生读)


师:女同学也来读一读吧。(女生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仿佛听到了它们开心的笑声。


评析:这三个小节的具体学习,教师紧紧抓住诗中描写感受到风的三个角度: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来重点体悟风。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采用三处形象的多媒体视频演示,使学生进入情境。又围绕三处关键性的引导,树叶颤动时什么样子,仿佛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手下波纹会是什么样的感觉,风和花会做哪些游戏,这三个时候的风,又会是什么样的风,来激发学生的想像,体会诗中意境,读出心里感受。在指导朗读上教师采用第一小节重点指导,第二小节扶,第三小节放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意境,而且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回答点,调控引导,师生对话,交汇融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可以说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精彩之处。[]


(六)、分层朗诵,背诵全文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在树叶颤动的枝头、微波鳞鳞的河面,随风摇摆的花丛为我们找到了风,你们喜欢他给我们找到的这些风吗?


生: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齐读课文,但是读到每一节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老师点到谁就由谁来读,好吗?(齐读)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老师被你们带到了那美妙的风世界。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书合上,请看大屏幕,风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一阵风吹过(出示课件)哎呀!它把老师打到屏幕上的小诗吹走了几个字,你们能帮老师把它们找回来吗?


生:能。(指名背)


师:(出示课件,又去掉几个字)这次呢?


生:能找到。(指名背)


师:(出示课件,去掉每节后两行字)一阵大风吹过,后两行字都不见了,这次你们还能找回来吗?


生:能


师:那快开始吧。(指名背)


师:(出示课件,全文都消失,只留下题目)一阵狂风刮过,整首诗都被吹走了,这次你们被难倒了吧?


生:没有。


师:真的能找回来吗?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那全班同学一起帮老师把这首诗找回来吧。(全班齐背课文)


评析:分层次朗读课文,更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同时整体感受三个场景的意境,屏幕递减式的背诵提示,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由易到难,自然成诵。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使我们感受到教师是在有意识的了无痕迹的让学生感受诗歌这种结构相似,重复句式的特殊表达方式。可以说这一环节又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巧妙之处。


【表 达 风】


(七)、学生仿课文作诗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音乐)假如我们变成了会飞的小天使,我们来到天空,来到大海,来到田野,来到乡村,来到城市,来到校园,来到姑娘的发际边;飞过春花烂漫的春季,飞过树木葱茏的夏季,飞过落叶飘飞的秋季,飞过雪花飞舞的冬季……你发现风了吗?老师想借用叶圣陶爷爷的诗句作一回诗人: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敬礼了。


师:你们想不想作一回小诗人啊?


生:想


师:展开你的想像,借用叶圣陶爷爷的诗句说出自己心中的风。好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谁愿意把自己心中的风展示给同学们?


生: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裙子飘的时候,我们知道来调皮了。


师:你说的可真好。你一定是个爱美的小女生对吗?


生: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垃圾满天风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扫垃圾了。


师:你真的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风都知道来扫垃圾了,我们以后能不能再到处乱扔垃圾了?[]


生:不能了。


师:是呀,风都知道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小朋友一定会比风作的更棒,对吗?


生:对。


生: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沙尘暴卷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发怒了。


师:你平时一定愿意看一些课外书,很关心国家大事,对吗?是呀,当风看到人们乱砍乱伐的时候,它发怒了,用沙尘暴来提醒人们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师:普普通通的事物,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我们会觉得生活是有诗意的,希望同学们能感受这份诗意,做一个有诗意的孩子。


评析:仿写环节通过视频演示,及富有优美意境的引导,使学生观察想象,借助仿写句式的贴图,自然而然,饶有兴趣,诗情画意的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风。这个过程不仅让孩子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更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八)、归纳总结


师:下面,请我们一起进入到这美丽的风景中,伴着这美妙的音乐声再次回到课文中聆听风的声音,感受风带给我们的美好。(齐读)


(九)、课外拓展


师: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写过有关"风"的诗歌,每一首诗歌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诗歌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读诗歌)


师:古人那优美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如此清新、美丽、优雅的风,大自然中的一切,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灵去感受。谁用心感受,谁就能找到它那独特的美丽。请同学们把你收集到的那份美丽记录下来,带到学校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风》 教学反思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诗歌,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教学中,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招手,云儿见他让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在学生兴趣大增时,我介绍说,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让我们一起到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的小诗中去寻找风的足迹吧。不但点出了作者更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我设计了多处读文,初读时解决字词正音,语句读通,渗透识字方法;再读时正确、流利,理清结构;听老师范读时,学会边听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细读时,具体而深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想象诗句内容,从而内化理解。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特别在一些重点词语颤动、起波纹、点头、的理解上,为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我用真实景物作成课件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氛围,并以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风中了。这时再给学生创设情境,出示被风吹走诗文中字、词的课件引导学生背诵。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


3、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形式进行拓展:出示风景课件,伴着音乐朗诵课件中的情境、并根本课文的模式仿写小诗,激起学生自己创作的欲望。同学们编儿歌时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学生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裙子飘的时候,我们知道来调皮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垃圾满天风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扫垃圾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沙尘暴卷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发怒了。”……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读小诗风时,更是兴趣高涨,入情入境。最后再引用学生积累的有关风的诗歌,进行课外拓展,感受到古人诗句的优美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