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叙述了解放前他家养蚕的情况,着重描写了母亲养蚕的辛苦。其中三次写到亲眼“看见”,犹如三个特写镜头,有力地烘托了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感人,耐人寻味。
第一次“看见”:“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作者睡完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添桑叶喂蚕的情形,说明母亲每天都要劳动到深夜。“皱纹”刻印着母亲的辛苦,“慈祥”表明了母亲对儿女的爱意。夜深人静,为了我们姐弟俩的学费,母亲还在辛苦地劳作着,灯光映照,母亲对儿女的慈爱更显得无比神圣、伟大,也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第二次“看见”:“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大捧大捧”说明蚕沙特别多,“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进一步说明母亲养蚕的忙碌、辛苦,在每一只蚕的身上都融入了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第三次“看见”:“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了筹措子女的学费,母亲起早摸黑,含辛茹苦,过于繁重的劳动使她越来越衰老了。文章的结尾描写作者眼中的母亲早衰的容颜,不仅使母亲春蚕般的伟大奉献精神得到具体真实的再现,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与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