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BOT投融资模式的运作及制度效应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融资决策  

      【摘要】本文基于投融资视角论述了我国高校后勤BOT投资模式的运作及制度效应,指出高校后勤BOT投资模式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政府对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管制问题。
  【关键词】高校后勤 设施建设 BOT模式运作 制度效应 政府管制
  
  一、BOT与高校后勤投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土耳其总理奥托尔在1984年首创,主要功能是融资、建设与经营、风险分担与转让。它是指政府给项目发起人建设和经营特许权,由项目发起人负责修建、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的设施,并向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用以回收项目的融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取得一定回报收益;合同终了将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后勤设施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后勤设施投资规模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过去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校投资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设施投资经费出现严重短缺。这也为高校后勤投融资实施BOT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资金市场化配置为高校后勤建设融资提供了平台。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是建立在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生产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特征的经济活动,才可能获得资本投入或融资资格,而高校后勤建设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这为BOT投融资进入高校后勤创造了条件。我国积极推进的资本市场改革和先后出台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高校后勤设施投资提供了融资的法律保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兴起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集体和私人财富有了很大积累,众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市场,而高校是尚待开放的投资市场,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学生公寓、食堂、澡堂等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已从高校成建制剥离,便于BOT项目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建设所需投资规模也不是很大,价格、市场等商业性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激发了BOT投资商的投资热情。
  
  二、高校后勤BOT投融资模式的运作
  
  高校后勤建设BOT项目一般运作程序为项目确定、项目建设、项目运营、项目移交四个阶段。
  1.项目确定阶段
  项目确定阶段是采用BOT模式的基础,主要流程是:高校后勤建设计划/拟建项目→确定采用BOT模式的项目→项目招标/谈判准备→编制招标文件→投资者市场调研→项目招标/谈判→合同谈判→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高校后勤建设项目并非都可以采用BOT模式。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后勤建设投资而言,除非有特殊的政策,否则非经营性高校后勤项目是不可能采用BOT模式的。因为非经营性项目不存在收费机制,也就不可能产生财务效益,对投资者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在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如果项目可行并且具有较好的财务效益,则可考虑采取BOT投资模式。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立项程序可用下图表示。
  2.项目建设阶段
  中标投资者可以根据特许经营合同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组建项目公司,同时对项目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管理全过程负责。在该阶段项目公司就项目设计、施工进行相应招投标,并通过合同管理形式进行建设管理、政府部门也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各方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3.项目运营阶段
  在整个项目运营期间,应按协议要求对项目设施进行维护。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经营期满后,组织项目鉴定。项目投资者按照特许权协议向学校无偿移交项目。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找到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移交案例。
  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立项程序三、高校后勤BOT投资建设模式的制度效应
  高校后勤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BOT模式引入我国高校后勤领域,必将对高校后勤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产生一定影响。
  1.高校后勤BOT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和民间资本甚至境外资金建设运营,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与社会资金供给有效对接,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后勤设施建设由政府投入的单一格局,弥补了国家财政投资不足,解决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资金匮乏的难题,突破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促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项目投资者在建设运营中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并产生了良好的资源配置效应。由于采取项目融资方式,由项目发起人自行筹资并承担投资风险,无需政府提供融资担保,有利于分散高校后勤投资建设的风险。
  2.高校后勤BOT项目实行建设—经营—移交的方式,投资商出于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的动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主客观因素对工程造价控制的不利影响,努力降低工程造价,也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后勤设施建设不计成本的格局。BOT由投资者承担所有费用,学校节省了管理和后勤人员相关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福利性支出,BOT期满后项目归学校所有,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BOT项目由有经验的专业化建设者来论证、建设和管理,投资更准确、有效,造价低且建设更快,BOT项目在特许期间经营和维护全部由项目投资商负责,学校不再参与这一过程,可以确保高校领导能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
  4.高校后勤BOT模式对我国有关政策法规及项目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BOT法律法规体系,使BOT项目在具体实施中缺乏法律依据。BOT项目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又牵涉到财政、税收、土地、市政、交通等部门,以及BOT项目公司、项目经营管理公司、贷款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即涉及投资、金融、税收等经济问题,也包括法律、社会公众利益、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在征地、金融财税政策、物资保障、后勤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目前许多人还不知道BOT是怎样一种模式,更不用说如何积极运作。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大教育培训项目管理人才的力度,为实施BOT创造人才条件。
 
  5.高校后勤BOT模式替代了传统高校后勤投资建设中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效应。高校后勤BOT模式可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高校后勤等基础设施建设,活跃了社会资本,符合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
  
  参考文献:
  [1]张欣,王丹忠. BOT模式与我国基础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47-48.
  [2]郑文谦.BOT投资方式与高校后勤投资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8-69.
  [3]朱学红,黄健柏.高校后勤设施建设与BOT投资模式[J].教育与经济, 2004,(1):46-48.
  [4]宋翔,王江平,陈宽民.公路BOT投资模式的运作及制度效应[J].综合运输,2006,(4):35-37.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