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起源、稳定性及其竞争力的博弈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经济其它相关  

      一、产业集群的起源――一种竞争博弈的新解
  
  (一)产业集群的起源
  早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社会分工使得小手工作坊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后,它们便沿着e通便利的地中海沿岸开始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了最早的产业集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集中更加明显,美国的低特律汽车城、硅谷等IT产业集群相继形成。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存在某一主导产业,由于核心企业的扩散效应和聚集效益,导致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持续竞争力的现象。
  
  (二)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关于产业集群起源的理论,国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就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最早的是集古典经济学之大成者马歇尔。他在其专著《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产业集聚的地区称为产业区。随其后者,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工业区理论。他把成本作为核心来考虑,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以成本最小化为选址标准,选择运输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少的工业区生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市场主义的观点。它充分地考虑到了市场的需求、价格等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并为以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竞争性博弈对产业集群起源的新解
  笔者认为深入挖掘市场主义学者提出来的产业集群的起源理论,可以引入竞争性博弈来分析产业集群的起源与形成过程。竞争性博弈是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博弈方在采取策略时不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产业集群是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由大量的企业围绕在该企业周围,形成地理上的集聚现象。显然,产业集群内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具有个体理性的实体来参与竞争,争夺市场资源,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正是这些参与竞争的博弈方博弈的最终结果。
  竞争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构造一个简单模型来解释。现做以下假设:第一,博弈方(竞争方)是具有个体理性和完全理性的;第二,博弈方相互了解得益情况,都对自己选择前的博弈过程完全清楚;第三,博弈方不是同时选择其策略,而是有先后顺序的。假如在某区域内只存在A、B两家同质企业,同时存在一个客户数量较为充沛、购买力较强的市场O在A、B企业之间。如果A企业作为先行为方为了占有更多的顾客资源而趋近O。此时,若B不跟随,那么 A得益5单位,B只能得益1单位,因为A抢占了更多的客户;若B同样也趋近O,因为A、B距离市场O近了,节省了交易成本,双方都可得3个单位。如果A企业不主动趋近O,B当然也不会主动趋近O,那么A、B各得2个单位。其过程可见图1。
  
  我们运用逆推分析法可以找到该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就是A企业在第一阶段选择趋近O,B企业在第二阶段也选择趋近O市场。显然,A、B为了争夺市场而不断的趋近O市场的行为,导致了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业集群就这样形成了。
  
  二、 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产业集群形成后,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实质的利益关系,也没有特定的稳定的关系结构和组织系统。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及重复博弈理论来对产业集群的向心力和稳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产业集群短期的稳定性――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为了解释产业集群短期的稳定性,我们假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博弈为静态博弈,就是说博弈方几乎同时采取策略或可认为同时采取策略的博弈。
  假设在某产业集群内存在C、D两家企业,如果C、D合作,因为可以共享资源,降低了各自成本,双方可以得到6单位的收益;如果有一方采取合作的策略而另一方不合作,那么合作方因为把自己的资源分给了别人,而没有获得补偿将得到1单位的收益,不合作方损人利己得到4单位的收益;如果都不合作,那么双方各自得2单位收益。其得益矩阵见图2。
  
  显然,我们可知(合作,合作)的策略是纳什均衡解。所以,在短期中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都会采取合作的行为,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C、D企业都认为只要对方不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会改变原有的策略选择,从而达到了稳定的状态。   (二)产业集群长期的稳定性――存在唯一纯策略纳什均衡的重复博弈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短期会采取合作的策略,事实上,从长期来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为了长远的利益考虑会持续采取合作的策略。重复博弈(基本博弈重复进行构成的博弈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实现象。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长期中的博弈就是这种重复博弈的过程。还是以C、D企业为例,把C、D企业之间的博弈作为原博弈,重复进行若干次。原博弈中唯一纯策略纳什均衡(合恚合作),因为符合所有博弈方的利益,因此有限次的重复博弈后博弈方依然会选择这种行为方式。
  假设C、D企业重复博弈两次,我们同样可以用逆推法来分析该重复博弈。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第二次重复时博弈方的选择。很明显,这个第二阶段仍然是C、D企业之间的博弈,此时前一阶段的结果已成为既定事实,因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该阶段博弈决策中的唯一原则。因此不管前一次博弈的结果如何,第二阶段的唯一结果都是(6,6)。
  理性博弈方在第一阶段就对后一阶段的结局非常清楚,因此不管第一阶段的博弈结果是什么,双方在整个重复博弈中的最终得益,应该是第一阶段得益的基础上各加6个单位。经过两次重复博弈后C、D企业的得益应该是(12,12),见图3等价博弈矩阵。
  所以,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长期博弈过程中,不过是对原博弈的一种叠加而已。内部企业仍然会采取合作的策略。存在唯一纯策略的纳什均衡的重复博弈使得长久的稳定的合作状态在产业集群中得以维持。产业集群的长期稳定性问题通过重复博弈的行为得以实现。
  
  三、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竞合博弈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以产业集群资源(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企业等)为基础所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整体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后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能力,由于其产业的关联效应还能大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1921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分析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产生过程,随后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新产业区学派、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和积累。但是,其主要关注的焦点还是在经济资源、区位特征、创新优势等因素。笔者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运用竞合博弈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认为竞争和合作是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竞争性博弈
  在本文的上述部分已经阐明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博弈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而产业集群形成之后,由于集群内部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竞争。
 按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见图4),我们可以把企业间的竞争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同行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的竞争、供应商的要价、消费者的讨价。
  
  在某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后,也包含了这五类竞争范式。我们以同行间的竞争为例引入竞争性博弈的方法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产生因素,并且认为集群内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完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博弈是以个体理性为基础,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无疑是一种竞争性博弈。在完全信息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参与竞争策略是各个博弈方(竞争者)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即纳什均衡解。由于,各个博弈方(竞争者)积极地参与竞争,使得该产业向完全竞争市场靠近,不仅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提还改善了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等。最后,慢慢地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合作性博弈
  合作性博弈是指各个博弈方在有约束力协议情况下的博弈。产业集群形成后,虽然内部企业避免不了要相互竞争,但是也存在合作的一面。各个博弈方(竞争者)它们之间的博弈可以看作是无限次重复博弈,这种博弈的性质决定了各博弈方必须采取合作的策略,以获取长久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合作诚信机制生成后,就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协议,如果哪个博弈方(竞争者)不诚信或是采取不合作的策略,那么将面对集群内其他博弈方(竞争者)的报复和打击,企业面临很大的“沉没成本”。无疑的是,集群内部各个企业都会遵守合作、诚信的原则,这种博弈就是合作性的博弈。
  合作性博弈不仅营造了区域合作的创新环境,还分享了其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
  力资源、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相互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大大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学习曲线效应加速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形成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岳军.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脉络[J] .财经科学,2006,(2).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龚双红.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 [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4]. 方明月. 产业集群: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状态[J] .企业发展,2006,(2).
  [5]. 刘爱雄.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