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模式与保障机制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     
[关键词]经济其它相关  

      摘要:产业生态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具体路径。文章在分析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生态化模式,最后针对产业生态化保障机制给出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化;模式;保障机制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内涵可概括为“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和再利用(Reuse)。
  减量化(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力求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再循环(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再利用(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其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
  (一)美国杜邦模式
  此模式也称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即通过组织公司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原则与化学工业相结合,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此模式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德国包装物双元回收系统(DSD)
  该系统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四)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3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础法。随后又出台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综合法。在具体行业和产品层面,2001年4月日本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由厂家负责回收;2002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进行资源再利用;同年5月底,日本又实施了《建设循环法》。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垃圾视为有用资源。
  
  三、产业生态化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在国外已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模式给我们提供借鉴意义,使得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并非“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传统产业能否生态化,即由传统经济转向生态经济,要求产业组织及其运行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产业运行的成果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达到自然的生态标准。产业生态化就是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产业生态化模式可沿以下不同的分析路径展开:
  第一,从经济系统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体现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第二,从三次产业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同时三次产业间存在经济、技术上的关联,应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不仅体现在不同产业运动统一在一个经济系统中,而且不同产业“板块”经济、技术上的关联应当科学、协调,避免 “产业板块”出现“断层”、“冲撞”、“挤压”等非正常运动而蕴涵的导致经济系统不稳定因素。
  第三,从区域空间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应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产业链上不同位次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产业生态园区。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是不同区位、不同生态园区的集成,每个位次都是产业生态化的主角。
  第四,从社会角度,产业生态化不仅强调企业的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等,还包括消费者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可以从倡导绿色消费出发,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得非生态型企业“无路可走”,而生态型企业则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广开财路”。
  第五,从企业主体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应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还是逻辑位置上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产业生态化的落脚点和实践者主要是企业,因此,企业经营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产业生态化的诉求点和切入点。
  
  四、保障机制政策建议
  
  产业生态化模式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产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动态的和开放的。作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主体,其行为通常产生外部经济效果和内部经济效果。产业生态化过程中,不同企业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其外部经济效果,使环境资源难以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因此,实现产业生态化必须着力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化模式与保障机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环境政策体系。加强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将生态要素嵌入经济活动中,使之内生化,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化创新。环境政策工具有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产品标准、市场准入等多种选择,不同政策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不同,政策效果也不同。选择政策工具的原则应该是比较各种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明确环境政策的适合领域,考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效率,通过一系列协调的环境政策组合,推动传统生态化技术创新。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补贴制度、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以补贴制度为例,政府可减少对资源产品的补贴,增加环境津贴。政府对许多资源产品的补贴,可能弱化厂商开发高效、低耗、低污染产品的动力和消费者努力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积极性。政府如果对资源产品的补贴用于对环境的津贴,可以促进对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例如对商业燃料提供津贴,间接上就可以减少对薪材和木炭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
  第三,培育企业生态化创新能力。生态化的复杂性和前沿性使得企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生态化还呈现出技术链特征,单个企业或单项的技术创新常常并不能对整个技术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体制改革,盘活科技资源。政府可搭建平台,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营造有利于生态化创新的社会氛围。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培育企业的生态意识和技术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素养。同时,培育和激励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责任感的企业家。
  第五,利用价格效应实现资源利用综合化。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结果可以灵敏地通过价格反映出来。政府应制定规则,对污染量进行定价,对环境、资源的价格进行正确评估,从而有效地利用价格效应,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交易的价格效应下,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力求利润最大化,激励我到谑∽试础⒆酆侠用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华峰,冯俊文.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
  2、袁增伟,毕军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3、熊璟.论我国产业生态化及其实践策略[J].新西部,2007(16).
  4、孟书敏.产业生态化的制度经济理论分析[J].北方经济,2006(7).
  5、黄劲松.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J].生态经济,2007(12).

文章搜索
本类热门
本站所列资源部分收集自网上,本站与内容的出处无关,内容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如果你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