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案例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进入情境 预习反馈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自然之道》。(板书:自然之道)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本课所学的生字词语。


请看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现在我们再来看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师:大家看这个“道”字,你们知道它都有哪些意思?


师:看来,这个“道”字的意思还真不少,那它在“自然之道”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那课文到底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问题,把课文自由地读一遍。


二、自主学习 初步感知


师:大家把课文都读了一遍,那课文到底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谁来说一说。


生读: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师:就是这段话,(出示这段话)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全班齐读。


师:“自作聪明”什么意思?


师:那文中的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自以为很聪明的事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待会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生默看全文。(指名回答)


三合作交流 深入探究


师: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救了这只海龟呢?同学们,让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在一个海风轻拂的日子里,黄昏的沙滩上一只小绿龟从巢中悄悄探出头来,四处张望,一边感受这个属于它们的新世界,一边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它要迎向大海中那未知的生命旅程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用它的尖嘴啄幼龟的头,眼看一场灾难就要降临了……面对如此紧张,揪心的一幕,假如你就在现场,善良的孩子们,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师:作者和同伴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比你们还紧张,还着急,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出他的焦急,谁来试试?于是,他们怎么做?(救了这只小海龟)。


师:他们这是做了一件聪明的事吗?(不是)这样做导致了一个怎样的后果?(指名说)


(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怎么描写的?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幼龟出来?这错误的消息是谁传达给它们的?所以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鱼贯而出)但是,它们不知道,等待它们的居然是几十只食肉鸟,


师:明明好心救了一只海龟,为什么结果会变成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生:因为不了解海龟的自然规律。违背了自然之道。(板书:违背)


师:作者和同伴们自认为把那只幼龟放进大海里是在救海龟,可事实上却——(伤害了海龟)板书:伤害。所以说他们是自作聪明,所以,(出示句子)——(生读)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讨论共议 感悟内涵[]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悲剧有没有可能避免?指名说。(说说你的理由)


向导当时说了句什么话?——(出示)“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若无其事”的意思是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谁来若无其事地读一读向导说的话?(指名读)指导读出若无其事的语气。


师:当同伴们紧张、着急的时候,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因为他知道这是海龟的自然之道;因为他了解自然规律;因为这个向导是个生物学家。


师:(有道理,既然是生物学家,向导就一定很清楚这是小海龟自我保护的方法)这个向导可不是一般的向导,他是个生物学家啊,对于生物的习性,他可是专家啊!可我们却不相信专家的话!还自作聪明地指责他是见死不救,我们是多么的愚不——可及,多么的自作——聪明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初向导没有抱走那只幼龟,又会是什么结果?


师:(接学生的话)那么这场灾难或许就可以避免。可事实上,由于我们的劝告和指责,向导


最终还是违背了自然之道。救了一只小海龟却伤害到整个龟群,最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如果把“悲叹”改成“感叹”,行吗?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体会。


同学们都理解得很好,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第一句话,体会一下向导的悲伤和难过。(齐读)


对于向导来说,这是他一生都无法挽回的错误,是他懊悔终生的事情。所以,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引读)多年以后,当他回想这个错误的决定,想到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时,他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悲叹——这不仅是向导的悲叹,更应该是我们的悲叹,——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向导说的这句话(出示)“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如果你就是同伴中的一员,你还会劝告他吗?还会指责他吗?还会说他见死不救吗?


五、检测评价 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人类,本想保护幼龟,可自作聪明却让事情走向了反面。


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屏幕出示)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生齐读)


师: 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课文。谁还记得?(《揠苗助长》......)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看。(幻灯片出示)


有一个小孩看见一只小鸡就要从蛋壳里出来了,可蛋壳却还没有完全破。小孩觉得小鸡啄壳太辛苦太慢,想帮小鸡一把,便用手把蛋壳剥了。小鸡出来了,可过了不到5分钟,小鸡便死了。


师:看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见过这种违反规律,自作聪明的事呢?


师:其实,早在2千多年前,我们国家就有人提出了“自然之道”的思想。上学期,在我们的《书声琅琅》中就读过他的文章,他就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


(幻灯片出示)齐读:老子《道德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老子把万物存在的本质规律称之为“道”,“道”就是“自然”,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事物发展自然规律,不能盲目地、极端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师:古人尚且知道要遵循自然之道,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师:同学们,为了让这样类似的事情不在我们身上重演,为了让课文中的道理时刻警醒我们,让我们再次捧起课本,一起读最后一段话。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