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请大家认真看我写课题。(板书:自然之道)来,让我们齐读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
老师:大家看这个“道”字,你们知道它都有哪些意思?
学生:“道”有道理的意思。
学生:还有“道路‘的意思。
学生:我知道它还有“说”和“道德”的意思。
学生:它还有一种意思是“道教”。
老师:看来,这个“道”字的意思还真不少,那它在“自然之道”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我认为是“道理” 和“规律”的意思。
老师:你的理解很正确。那课文到底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和规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感知课文,领悟道理,发现规律
(一) 整体感知,领悟道理
老师:大家把课文都读了一遍,那课文到底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老师:就是这段话,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让我们拿出笔来把这段话做上记号。
学生做记号,师巡视。
老师:做好记号后,请放下笔,让我们双手捧起书,把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一起读一遍。
全班齐读。
老师:多整齐的朗读啊!同学们,看看像名言警句似的这段话中,第一句话是:人是万物之灵(板书)
老师:再看看第二句话,如果请大家抓住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你会抓哪两个?
学生:我会抓“自作聪明”和 “反面”。
老师:谁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我抓“自作聪明”和“走向反面”。
老师:你真会学习。(板书:自作聪明 走向反面)
老师:谁来说说“自作聪明”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作聪明”就是自己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并不聪明。
老师:那文中的我们自作聪明做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看课文,待会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
学生默看全文。
老师:很多同学都想和大家交流了,那让我们听一听。
学生1:课文写了我们自作聪明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数十只幼龟的故事。
老师:从你的回答中,让我们知道了故事发学生的原因和结果,可是故事的经过却不太清楚。
学生2:课文写了我们自作聪明救了一只幼龟后,让巢穴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它们争先恐后地鱼贯而出,引来许多食肉鸟,最后害了数十只幼龟的故事。
老师:短短的几句话,就让我们明白了整个故事发学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真了不起。
老师:同学们,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人类,本想保护幼龟,可自作聪明却让事情走向了反面。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发现规律,升华道理
老师:“道”还有“规律”的意思,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的3——8自然段,一边去默读一边去发现自然界中到底存在怎样的规律?
学生默看课文3——8自然段。
老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学生:我发现幼龟在离巢进入大海之前,都要派一名侦察兵出来,先看看外面是否安全,如果安全,它便会爬向大海,其他幼龟也就跟着爬出来;如果侦察兵发现不安全,它就会返回龟巢,把信息告诉自己的同伴。
老师:是呀,这就是幼龟的学生存规律。我们人类之所以让事情走向了反面,是因为
学生1:是因为我们在这之前根本不知道幼龟有这样的学生存规律。
学生2:是因为我们违背了幼龟的是学生存规律。
老师:我们因为不了解、不遵循幼龟的学生存规律,自作聪明,害了数十只无辜的幼龟。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听过、见过这种违反规律,自作聪明的事呢?
学生1:我看见一个关于小鸡从蛋壳里出来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看见一只小鸡就要从蛋壳里出来了,可蛋壳却还没有完全破,小孩出于好奇,用手把蛋壳拨了,小鸡出来了,可过了不到5分钟,小鸡便死了。
老师:多可怜的小鸡呀。
学生2: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条小金鱼,我特别喜欢。每天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去瞧一瞧金鱼。可是,一连过了好几天也不见它长大一点,我很是着急。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为了让我快快长大,总是给我买很多好吃的东西。于是,我就把自己最爱吃的巧克力、薯片拿来放进了鱼缸,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心爱的金鱼就死了。
老师:多善良的孩子呀,只可惜好心办了坏事。
学生3:我的爷爷学生活的村子里,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那里的人们经常在那里洗衣、岵恕?墒呛罄慈嗣俏了致富,在小河里喂了许多小鱼、小虾,为了让小鱼小虾快点长大,人们就往河里倒粪便。没多久,河水遭到了污染,小雨小虾都死了,人们的饮水之源也遭到了破坏。
老师:看来,我们人类自作聪明时,还会害了我们自己。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大家刚才说的一个个事例中,我们还悟出了我们的学生活之道。(板书:学生活之道)
老师:同学们,为了让这样类似的事情不在我们身上重演,为了让课文中的道理时刻警醒我们,让我们再次捧起课本,一起读这段话。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话。
(三)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老师:听着同学们掷地有声的朗读,我也想读读这段话。不过,大家可要仔细听,看看能听出什么?
师读最后一段话。(故意漏掉“可能”)
老师:谁听出了什么?
学生:您把“可能”这个词读丢了。[]
老师:你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孩子。
老师:那“可能”这个词能不能丢到呢?
学生:我认为“可能”不能丢。因为我们自作聪明时,的确会让事情走向反面,但有时也可能走向正面。
老师: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自作聪明走向正面的可能性很小。同学们从刚才句子的对比中,你们能感受到我们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我们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老师:是的。请大家看课后习题第三题。谁来读下面这段话?
学生读: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老师:这里有两个带点的词语,他们是“左右”、“一般”,能去掉吗?
学生1:我认为“左右”这个词不能去掉。因为太平洋绿龟的体重有的可能低于一百五十公斤,有的比一百五十公斤要多,有的还可能正好是一百五十公斤。
老师:你说的很有道理。那“左右”能不能去掉呢?
学生2:“左右”也不能去掉。因为幼龟除了有的在四五月间离巢外,有的可能在三月尾或六月头出来。
老师:看来,加上“左右”“一般”会让句子表达的是意思更为准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再次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全班齐读。
四、 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老师:课文学完了,那大家觉得课文中的故事怎么样?
学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
学生2:课文中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幼龟原来还有这样的学生存规律,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
学生3:课文中的故事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很有意义。
学生4:这个故事能带给人启发。
老师:是呀,这么有趣,还能带给人知识和启发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适时指导。
五、 依托课文,指导写作
老师:叶圣陶先学生说过: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是我们学习写作的例子。那这篇课文能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呢?大家可以浏览一下课文,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1: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我们以后写作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学生2:有时候人物的心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比如课文的第7自然段里:“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到人们深深的自责,紧接着从人们救幼龟的动作描写中也感受到人们的懊悔。
学生3:这篇课文的学习还让我知道写作时要前后照应。比如:第4自然段中“那只嘲鹰眼见到手段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和第8自然段中“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这两句话前后照应。
学生4:我还知道文章的开头就可以从故事发学生时开始写。
学生5:这篇课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写一件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老师: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一件事情告诉人一个道理,(板书:事——理)其实我们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里,就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学生活中,我们听过、见过自作聪明的事,那我们有没有做过自作聪明的事呢?(有)看来大家都有材料可写了,我们就可以把文中的最后一段用作自己习作的最后一段。
六、交流收获。
老师: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1:学了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学生2:学了这篇课文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学生3: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不小忍则乱大谋。
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老师:同学们有收获,我真为大家感到高兴。一课一得。随着时间的积累,大家将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