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画的诞生》教案设计之二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幅名画的诞生》这篇课文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为开头,具体描写了画面内容,接着介绍画家列宾创作这幅画的过程。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年代已经久远,那样的情景是四年级的学生无法体验,更难以琢磨的,因此在在教案的设计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的。


(一)立足整体,合理布局。


我把握课文内容,解读文本后合理整合文本,以读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为何要画这副名画:一在教学本课时,从课题入手,并围绕课题展开教学。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从整体上设计一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填空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整体了解。


在此基础上继续围绕课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课文哪些小节介绍了名画?哪些小节介绍了名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们在相应得小节中画出有关作画得时间、地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然后教师在交流后板书交流后的时间线索,让学生围绕这根主线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在研读重点之后又抓住关键信息回顾课文整体。整堂课,主线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这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励、点拨下,学生自主地认识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并在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等。立足于整体,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课题组织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有效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尊重学生符合文本内容理解的一切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解读文本,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围绕主线,层层推进,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同时深入理解课文,学生有自己的体会。


(二)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字词句段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一幅名画的诞生》这篇文章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人物情感。因此设计时我围绕“理解重点句段,品味关键词语体会纤夫的劳苦和列宾的同情心。”这一教学重点展开。例如:在理解“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这句话时,通过品味“前倾、拼命、沉重”等词,感受纤夫工作的劳苦,使学生体会到纤夫苦难的生活。又如,围绕“难以磨灭”一词,引导学生从衣着和神情两方面感受纤夫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列宾的强烈同情心。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在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过程中展开重点句段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突破了难点。并且在研读重点之后又抓住关键信息回顾课文整体。


(三)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适时插入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纤夫的生活、列宾的情感及其创作历程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仅靠文本语言,学生只能体会到纤夫的辛苦和列宾的勤奋,无法体会到纤夫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自然也无法理解列宾对此产生的强烈情感。在教学第四小节时,适时补充了一段课外资料。阅读了这段补充的文字之后,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时代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了。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一次朗读都有目的,都留给学生自己内化的空间。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思考文章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列宾为何要画这副名画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走进名画,走进列宾当时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当然也可通过配乐朗读等方式,营造情感基调,使学生更快进入课文情境。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努力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关注文本语言,为学生创设语言拓展的时机


备课时,教师关注到了课文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之间的联系,在研读文本之后,在教学中的板书时我特别在板书上书写了:衣着、神情、动作。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到抓住人物的内心感受可以从一系列的细节(外貌、神情、动作)描写入手。学生通过联系、整合,自主地拓展了第一小节的语言,同时,为课后练习中的两幅照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学会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