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明白道理


默写词语


利益 隐伏 祸患


攻打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谁能来说说看语言的寓意是什么?(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分解寓意,完成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二、设立目标、讨论交流


那寓意我们也都知道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些什么呢?


生交流


总结:1.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攻楚,而少年为什么会成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2.大臣们劝说不了的事,少年只用一番话就令吴王打消了念头,至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阅读提示:


用“ ”画出描写吴王的词句,用“ ”画出描写少年的词句。想想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生动刻画的?可以适当的做些批注学生自学(3—4分钟)


小组学习


交流:


吴王表现: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专横、骄纵


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谦逊明智、知错就改


吴王态度的转变:来了兴趣-夸奖-连声说,从侧面反映少年的聪明察言观色,步步诱导。)


对比读,读出吴王鲜明的人物特点。


少年的表现: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很聪明


“转来转去”、“毫不在意”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说明少年的恒心和毅力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通过与句子“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进行比较,进一步感知,少年在皇宫花园里的转来转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聪明:挺有意思突出少年要引起吴王兴趣,继续让他说下去。[]


少年绘声绘色的讲述的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少年故事讲得很生动,抓住了“悠闲”“自由自在”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伸长脖子”“正要啄食”……栩栩如生,越是生动,吴王越能被少年带入那种情境中。在讲完黄雀后,少年应该是故作停顿,让吴王认为黄雀理所当然是最后的胜者。吴王能主动问少年则是最好的体现。此时少年再说出意想不到的结果。答案出乎吴王预料之外。也正是因为这样,吴王才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吴国攻打楚国之事。潜移默化中明白了道理。


少年和聪明


学生朗诵课文


我们现在来研究第二个目标:大臣们劝说不了的事,少年只用一番话就令吴王打消了念头,至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阅读提示:比较大臣与少年不同的做法讨论大臣们劝说不了的事,少年只用一番话就令吴王打消了念头,至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群臣:同样是劝,大臣的直言劝诫使得吴王龙颜大怒,再不听劝。吴王毕竟是一国之君,他当众决定的事哪能容群臣来反对?如果群臣都反对,那他的决定等于白下了,这不是让自己威严扫地的事情吗?就算是自己错了,吴王也不会认识到,更不会当众承认的。


师:大臣的劝叫直言相谏


少年:知道吴王在群臣面前扔下了狠话“谁敢再劝,就处死谁”。吴王更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他难道不知道群臣说的话有是正确的吗?吴国攻打楚国,内部空虚,别国会乘虚而入,这是每个大臣都会想到的问题,吴王会想不到吗?


因此,侍奉吴王的少年摸准了吴王的这一脾气,特地选择了一个环境——花园,因为花园里平常人是不能随意进来的,所以没有人会听到; 特地选择了一个时间——早晨,因为少年知道吴王有在早晨散步的习惯,这时吴王的心情应该最好;


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故事——螳螂捕蝉,因为这个故事让吴王听了既不会觉得是在直接劝说,又能让吴王自己悟出不能攻打楚国的真正原因。少年的表达方式非常婉转,让人特别容易接受,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


少年的劝是智劝


三、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品析了人物的特点,揣摩了语言表达的技巧。进一步理解了寓言的意思。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不顾自身安危,之而来的是后悔莫及。我们也可以用寓言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我们看下面一些寓言,你准备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